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风沙活动特征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俞祥祥 |
答辩日期 | 2016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李生宇 |
关键词 | 风沙流结构 粒度 风沙运动参数 风动力 台特玛湖 |
学位专业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英文摘要 | 风沙活动特征研究是风沙危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实现风沙危害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依托214省道建立观测断面,通过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沙物质、风动力和风沙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地表基本不含水,土壤呈弱碱性,从A点至C点,沙粒粒径逐渐变细,分形维数逐渐增大,分选性由好变为较差,偏度逐渐由正偏变为极正偏,峰态逐渐由中等变为窄峰态。该区地表物质以极细沙和粉沙为主,细沙次之,不含中沙及以上粗沙粒。从A点至C点,细沙、极细沙含量降低,粘土、粉沙含量增加。该区沙物质主要来源为风成沙,运动方式以跃移质为主,A、B点蠕移质次之,C点悬移质次之。 (2)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观测时间内6-9月为主要起风月份,9月之后风速迅速减小,A点月平均风速约为5m/s,C点约为3.5m/s,A点风速比C点大40%以上。A、B点风速主要分布在1-4m/s之间,分别占全部风速的51.56%和65.28%,A点91.50%的风在10m/s以下,C点92.54%的风在7m/s以下,A点大风(>6m/s)较C点多,C点<2m/s风较A点多, 3-6m/s风速A、C点占比相近。风速在一天中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主要分为:夜间低风速段,日间高风速段、风速迅速增加段和风速迅速减小段。 (3)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风向较为单一,主要以ENE及其相邻方向为主,A、C点差异不大,除主风向外,A点反向风(WSW及其相邻方向)出现频率较高,C点WSW、SE和SSE方向风出现频率较高,反向风出现规律并不明显。各向风平均分速方面,A点均大于C点,A、C点同为ENE方向风速最大,WSW方向风速次之,其余方向风速较小。因此,该区风沙活动以ENE及其相邻方向为主,偶有反向风沙活动。 (4)该区沙质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下垫面粗糙度平均值分别为0.0048m、0.0067m和0.1288m,临界摩擦速度分别为0.2423m/s、0.5374m/s和1.1727m/s,2m高度临界起沙风速分别为3.65m/s、7.65m/s和8.03m/s。说明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不同下垫面状况对风蚀起沙有很大影响,该区沙质荒漠化下垫面易风蚀起沙,而盐渍荒漠化硬化的地表以及荒漠-绿洲过度带上稀疏的植被均能有效制止风蚀起沙的发生。 (5)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不同下垫面风沙流特征差异明显。总输沙量上表现为A>>B>C。风沙流结构方面,测点A、B输沙量百分含量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形式降低,测点C随高度增加呈多项式形式先减小后增大。测点A、B输沙量主要分布在距地表20cm和50cm高度内,分别占观测高度输沙总量的77%和60%以上,测点C输沙量在各高度层分布较为平均。风沙流粒度特征方面,由A点至C点,平均粒径在各高度上均逐渐减小,分选性均逐渐变差,机械组成逐渐由以极细沙为主变为以粉沙为主。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分选系数逐渐增大,细沙及极细沙含量降低,粉沙及粘土含量增加。峰态和偏度方面,逐渐由正偏变为极正偏,由中等峰态变为窄峰态。 |
学科主题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4743]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_荒漠环境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俞祥祥. 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风沙活动特征[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