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纳米银与离子态银对medaka氧化应激损伤效应的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作者吴源1; 李鸿程1; 刘伟1; 骆文茹1; 周群芳1; 江桂斌1
出版日期2009
会议日期2009-08-10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关键词纳米银 银离子 Medaka 氧化损伤
英文摘要目的纳米银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涂料、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医疗器械和药物载体等,但是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尚未得到足够的评价。通过比较研究纳米银和离子态银对胚胎期medaka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效应,从而评价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理和毒作用途径。方法水相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经多级洗涤、离心、纯化、干燥得纳米银粉末。以胚胎期medaka为动物模型,持续暴露9天,分别于暴露第1、3、5、7和第9天采集样本,分别测定卵内LDH、MDA、SOD、ROS、CAT、GPx和还原性GSH的含量变化,OriginPro 7.5拟合剂量-暴露曲线和时间-暴露曲线。结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TEM及XRD数据表明自制的纳米银为球形颗粒,λmax=400 nm,单质银粉末纯度大于99%;粒径在30-35 nm,水溶液分散均一。纳米银暴露增加卵内LDH含量、SOD活性、MDA含量,而卵内还原性GSH和ROS呈下降趋势,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但是卵内CAT及GPx活性无明显变化。时间-效应拟合曲线则显示暴露第五天达到毒性效应最高峰,此后反应趋于稳定。离子态银暴露组则表明各时期均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而时间-效应关系则不明显,毒性作用剂量大约为纳米银毒性的100倍。结论无论是纳米银还是离子态银均能造成胚胎期medaka氧化应激状态,药物暴露造成的细胞缺氧引起LDH代偿性增高,并诱发SOD活性增加,并最终造成脂质过氧化。但是纳米银和离子态银表现出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反应关系,从而说明两种形态银的作用途径和模式并不完全一样,因而纳米银的毒性作用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银离子的释放。
会议录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7319]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源,李鸿程,刘伟,等. 纳米银与离子态银对medaka氧化应激损伤效应的比较研究[C]. 见:. 中国贵州贵阳. 2009-08-1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