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混凝的联合处理工艺对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机理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姜巍
答辩日期2017-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王东升
关键词新兴污染物 吸附 Emerging Contaminants 混凝 Coagulation Adsorption 联合工艺 Enzyme Hybrid processes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其他题名Coagulation Based Hybrid Processes for Emerging Contaminant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英文摘要新兴污染物主要包括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 表面活性剂、塑化剂及其它工业添加剂等。虽然新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存在浓 度非常低,而且大多数新兴污染物没有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列出,但是新兴污染物 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急慢性中毒、内分泌干扰、生物积累等多种影响。传统饮用水 处理工艺对于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没有去除效果,因 此,有必要对传统饮用水处理技术进行强化。本文构建了混凝与吸附、酶催化氧 化等组合的复合工艺,研究并探讨了其工艺可去除原理以及组合工艺之间的协同 去除机制。此外,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和悬浮性固体(SS)等在新兴 污染物的去除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明确了 NOM和 SS 在对新兴污染物去除效果和降解过程的影响,以推动新兴污染物去除工艺原理的 建立与学科的发展。 本研究选取了碳纳米管(CNT)和超细粉末活性炭(SPAC)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比了普通粉末活性炭(PAC)和颗粒活性炭(GAC),研究了其对水杨酸、 布洛芬和双氯芬酸这三种典型的新兴污染物的吸附效果。研究发现,比较四种吸 附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本上呈现出 SPAC>PAC>GAC>CNT的趋势。在不 同污染物之间,对双氯芬酸(DCF)的吸附容量最大。从污染物的性质中可以看 出,DCF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在三种污染物中最高,疏水性更强。DCF 因为具有更强的疏水性,因此更有可能受到水的排斥而趋向于界面,克服水膜的 阻力,提高了吸附效率。溶液中的天然有机物( NOM)会对新兴污染物的吸附 造成不利影响。由于 NOM的粒径较大,更容易被大孔径的 CNT吸附,因而溶 液中 NOM浓度变化对 CNT的影响更大。 在对吸附法去除新兴污染物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一步法制备了 同时具有混凝及吸附性能的复配碳材料混凝剂,确定了最佳反应时间及吸附剂与 混凝剂的配比。研究表明,复配混凝剂相比起吸附剂和混凝剂单独使用时,对新 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有显著提升。SPAC和 CNT在与 PACl复配后,吸附容量 最高提升了 5倍以上;同时碳材料还可以在絮凝过程中起到架桥的作用,从而能 够提高絮凝剂的去除效率。NOM会产生竞争性吸附作用,并且会导致脱稳的胶 粒复稳以及絮体颗粒粒径的降低,所以对 ECs的去除有不利的影响。高 pH值对 形成大絮体颗粒有利,新兴污染物更易被大絮体颗粒吸附和卷扫,所以新兴污染 物的去除率随 pH升高而提高。三种新兴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上表现出 SALA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638]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姜巍. 基于混凝的联合处理工艺对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机理[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