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作者 | 李思远
|
| 答辩日期 | 2017-05 |
| 文献子类 | 博士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 授予地点 | 北京 |
| 导师 | 邓红兵 ; 董仁才 |
| 关键词 |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屏障 Ecological Security 多源数据融合 Ecological Security Shelter 元数据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生态本底格局 metadata Ecological Background Pattern |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helter of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technique |
| 英文摘要 | 我国已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提升生态安全重要性认识、破解生态 安全威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 态安全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高度脆弱的地区,存在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这一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空间尺度大且时间周期长,并需要 全面认知研究区内的社会-经济-自然变化特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必然涉及到 大量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人文数据。而近年来,生态安全研究的数据基础也正 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表征生态安全的数据的采集、获取、传输能力显 著增强,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类型、内容、格式日益多源化。面对多源生态数 据集,如何合理高效地组织、管理、应用和分析,以及围绕生态安全要素开展深 入的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获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支撑信息,是新型数据 环境下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论文围绕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一主题,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多源数据融合 方法,采用“明确生态本底格局-辨识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域-分析关键生态节点 区”的递进分析模式,探索基于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安 全屏障分析技术,以期为区域尺度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基于山地和河流分析生态本底格局,通过对比分 析其与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域的关联,明确区域生态本底格局在构建生态安全屏 障中的作用。并基于西南地区的自然特征,提出采用河源重要性评价来优化生态 安全格局关键区域,以此确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主体框架;(2)通过分析西南 生态安全屏障研究的数据基础,确定应用元数据理论汇总、组织、管理生态安全 研究数据集,为后续的数据应用奠定数据基础;(3)针对研究区关键生态问题, 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综合得到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 域;(4)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方面辨识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生态节点 区,包括不同尺度与管理单元下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贫困县生态压力格局 和个体尺度旅游热点区的生态压力研究,继而实现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初步 构建。 研究认为,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和河流本身就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生态屏障基础, 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认识并利用生态本底格局;河源重 要性评价能有效优化西南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域,辅助确定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主 体框架;在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数据分析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元数据技术的应用, 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合理可靠、可重复和可追溯;西南国土面积 72.25%的区域具 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保护战略地位;加强贫困县生态保护工作对维护西南生态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重点关注贫困县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跨尺度融合特征 信息对辨识生态要素空间分异特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645] ![]()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思远.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