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赵春黎
答辩日期2017-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吴钢 ; 严岩
关键词Exposure Sensitivity 暴露度 Resilience 敏感度 Climate Change 恢复力 Climatic Adaptation 气候变化 气候适应
学位专业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其他题名Evaluation Method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Urban AdaptiveCapac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英文摘要气候变化已成为 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对动植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各类影响。减缓与适应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措施,其中 适应行动旨在通过提升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降低气候变化产生 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城市作为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聚集地,面临极端 降水、高温热浪、空气污染、沿海洪水、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气候变 化影响时,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是气候变化相关灾害的高发 区和敏感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适应只有框架性的领 域和原则,基于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和针对城市个体的适应对策是进一步的研究方 向,而这首先需要城市尺度适应能力与制约的系统评估和分析作为基础。因此, 为了揭示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特征及其限制因素,明确不同类型和不同区 域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 1951-2011年降水、气 温、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的时空分布变化,总结了我国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区 域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而构建了基于 IPCC脆弱性评估框架和 SRPR模型相结合 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最后,采用集对分析的不确定性 评估方法对中国 286个地级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进行了评估,从暴露度-敏 感度-恢复力角度分析城市适应能力的限制因素,讨论总结了不同规模和气候分 区城市类群的适应特征,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适应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期为 我国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方法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如 下: (1)1951-2011年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趋势表现为:降水在我国东南和青藏高 原地区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在东北等少部分地区有所减少;降水的季节分布一 定程度表现出向夏季和冬季集中的趋势。气温的时空变化表现为南方地区增温幅 度小,北方地区增温幅度大;尽管 60年间全国出现了一致性的增温变暖,但春 夏季节,部分地区反而呈现了降温趋势;这表明南北方的温度差距逐渐缩小,同 时四季温差也逐渐缩小。极端降水方面,强降雨日数和极强降雨量在南方地区呈 继续加强趋势,北方地区明显减少;东南地区的持续性降雨天数较高且有继续增 加的趋势,在西南部分地则有所减少;持续干燥区域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 部分地区以及云南等地;干旱趋势在中部与西南地区有所增加,而在原先干旱集 中的区域有所减缓;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是持续干旱与持续降水都较集中的区 域。极端气温方面,冷持续指数在南方的分布时长高于北方地区,全国呈减少趋 势;热持续指数在西部增幅远高于东部地区,全国呈增长的趋势;冷夜日数呈减 少趋势,且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减少幅度最高;暖昼日数有增加的趋势,西部 增幅高于东部地区;总体表现为 60年来增温幅度较大,且东西部温差有缩小趋 势。 (2)基于 IPCC脆弱性评估和 SPRR模型,构建了基于暴露度、敏感度、 恢复力的我国城市适应能力评价框架,包括气候变化、波动,极端气候,气候灾 害,空气质量,脆弱人群,能源、水资源消费,人口密度,排水系统,交通运输 能力等要素的 22项评估指标。并将各项指标划分到适应能力“强”、“较强”,“中”、 “较差”和“差”五个等级中;基于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采用集对分析的不 确定性评价方法,对我国城市进行了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排序和等级划分。 (3)以 2010年为基准年,采用集对分析法对我国 286个地级市的气候变化 适应能力评估显示,我国东部城市适应能力整体高于西部地区。适应能力低值区 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即西部的甘肃、陕西和河南地区;中部的湖南、江西、浙 江等地区;以及南部的广西、云南等地区。基于我国主要城市群分析的结果显示, 适应能力低的城市群包括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 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适应能力中等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城 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适应能力较高的区域分布于成渝城市群、山东 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4)从城市规模和气候分区角度分析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关键要素, 结果显示,城市规模角度来看,一方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适应气候 变化的能力整体上高于中小城市,这主要体现在大城市有较高的恢复力;另一方 面,城市规模越大,其敏感性也越高,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也越大; 暴露度主要是受到城市区位因素的影响,南方城市的暴露程度要高于北方城市。 从所处的气候分区来看,干旱和半干旱区城市暴露度和敏感度不高,但应对气候 变化的恢复力水平很低,因此成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最低的区域;半湿润区的城 市,其气候变化暴露度和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恢复力较强, 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高;湿润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恢复力是最高的,但同时也面 临最高的气候暴露风险,而该区域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敏感性与城市规模存在较显 著的关系,使得湿润区内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750]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春黎. 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