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1990—2013年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周同; 易海杰; 张丽; 罗维; 王瑶; 杨剑; 李红举; 冯兆忠
刊名中国农学通报
出版日期2018-07-05
卷号34期号:19页码:83-95
关键词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尺度效应 粒度 流域
英文摘要为测度景观格局指数在时空上随粒度变化的特征,总结相同景观在不同粒度下的景观特征差异,基于1990、2000、2013年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斑块类型与景观水平上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在20~400 m粒度范围内探讨流域不同时期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敏感度与函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随粒度增大,1990—2013年洋河流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归一化形状指数(NLSI)、聚合指数(AI)、聚集度指数(CLUMPY)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减小,耕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斑块密度(PD)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减小,未利用土地的PD呈线性函数减小;对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景观格局指数是水域的有效粒度面积(MESH)与城乡建设用地的NLSI,受粒度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域;2013年洋河流域未利用土地的AI、CLUMPY、MESH与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皆小于1990、2000年,但其NSLI值却高于1990、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的这些景观格局指数的年间差异与未利用土地相反;2013年洋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PD值均高于1990、2000年。在景观水平上,洋河流域的PD与LSI对粒度响应最敏感,景观丰度(PR)不随粒度变化而变化,但是香农多样性(SHDI)、香农均匀度(SHEI)、形状变异系数(SHAPE_CV)随粒度变化而变化复杂。在景观水平上,1990—2013年洋河流域的SHAPE_MN、平均分维数(FRAC_MN)、AI、蔓延度(CONTAG)、PD、景观形状指数(LSI)与凝聚度(COHESION)随粒度变化的曲线较接近。洋河流域的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0251]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国土资源部土地中心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同,易海杰,张丽,等. 1990—2013年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83-95.
APA 周同.,易海杰.,张丽.,罗维.,王瑶.,...&冯兆忠.(2018).1990—2013年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中国农学通报,34(19),83-95.
MLA 周同,et al."1990—2013年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中国农学通报 34.19(2018):83-9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