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吕一河; 傅伯杰![]() ![]()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8-03-16 |
卷号 | 38期号:13页码:4852-4860 |
关键词 | 土壤水分 坡面 刺槐林 撂荒地 黄土高原 |
英文摘要 | 在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及其时空结构会产生极大影响。以坡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撂荒草地和人工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坡面变化趋势的差异,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空间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两个区域(延安羊圈沟和长武烧盅湾)皆表现为人工刺槐林地坡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撂荒草地坡;且人工刺槐林地坡的土壤水分的坡面差异性皆比撂荒草地坡低。虽然两种恢复类型的土壤水分沿坡底到坡顶皆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是该降低趋势在两种恢复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撂荒草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增加有加强的趋势,且总体上,长武烧盅湾撂荒草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趋势比延安羊圈沟更明显;相比之下,人工刺槐林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增加有变弱的趋势,且该趋势明显比撂荒草地坡弱;两个地区刺槐林地坡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趋势不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虽然不同降雨背景下土壤水分会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土壤水分的坡面变化趋势及不同恢复方式对其影响是相似的,即人工刺槐林地坡对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不仅会导致土壤水分亏缺,而且削弱了土壤水分的坡面变化趋势;而撂荒草地对土壤水分及其空间结构的维持有相对积极的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趋势的影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水文效应,同时可为以坡面为单元的退耕还林中植被科学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0313]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吕一河,傅伯杰,刘国华,等.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8,38(13):4852-4860. |
APA | 吕一河.,傅伯杰.,刘国华.,安文明.,韩晓阳.,...&伍星.(2018).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影响.生态学报,38(13),4852-4860. |
MLA | 吕一河,et al."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影响".生态学报 38.13(2018):4852-486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