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王馨; 赵威; 李亚鸽; 亓琳; 李琳
刊名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18-06-20
卷号38期号:19页码:7016-7025
关键词弃耕农田 次生演替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碳、氮储量
英文摘要在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中,设置一个时间梯度为1,3,8,15,25 a的弃耕演替系列,调查其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组成、植被与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群落的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并探讨土壤碳库与氮库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弃耕农田群落演替缓慢,阶段性不明显,大致可划分为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两个阶段。定植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附近的原生植被有关。在25 a的演替进程中,草本植物始终占据优势,旱生植物数量约是中生植物的4倍,C3植物数量逐渐增多;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综合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分别为1.53、0.95、2.18,表明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促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并趋向稳定。群落植物的碳、氮储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5 a时分别达到313.14 g/m~2和11.69 g/m~2。土壤碳储量与氮储量的变化相反,在演替后期(25 a)土壤碳储量增加到960.98 g/m~2,而氮储量则降低至27.08 g/m~2,表明豫西弃耕农田土壤具有"固碳放氮"的生态现象。RDA分析表明,群落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子。从群落的生态功能变化分析,按照弃耕演替时间推进,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而土壤氮库的缩减则不利于群落的稳定,建议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丰富度,从而促进土壤氮素固定,缓解氮素流失。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0419]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牡丹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馨,赵威,李亚鸽,等. 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8,38(19):7016-7025.
APA 王馨,赵威,李亚鸽,亓琳,&李琳.(2018).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生态学报,38(19),7016-7025.
MLA 王馨,et al."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生态学报 38.19(2018):7016-702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