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内置电极载体的复合型厌氧工艺效能及电极材料优化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崔 丹
答辩日期2017-07
文献子类博士后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庄绪亮 ; 王爱杰
关键词复合型厌氧 电极载体 偶氮染料 流态 石墨烯 Hybrid Anaerobic Process Electrode Module Azo Dye Hydrodynamics Graphene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其他题名Performance and electrode material optimization of hybrid anaerobic process built-in with electrode carrier
英文摘要厌氧生物法以其成本低、效率高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在废水处理中占有举 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厌氧生物工艺处理速度慢的弊端一直是限制其应用 的关键所在。为了加速厌氧生物反应并强化厌氧工艺的效能,在传统的厌氧工艺 中引入生物电化学系统( BESs),构建内置电极载体的复合型厌氧工艺装置 (HAR),通过定向的电位调控和电极微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实现梯级强化水中 难降解污染物厌氧去除的目的。本研究围绕“内置电极载体的复合型厌氧工艺装 置”规模化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工艺构型、流态特征和电极材料优化,开发 了新型复合型厌氧工艺,并对其效能、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流态特征进行分析,深 入理解和评价电极载体的作用;并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碳纤维电极的方法,以期减 小电极载体的阻抗,解决电极模块放大后电压降大和能耗损失大的问题。 首先,为了考察放大规模的复合型厌氧工艺的效能,并获得有效可行的模块 构型,本研究构建了 30L 规模的内置套筒型电极载体的复合型厌氧装置 HAR, 用其处理含偶氮染料废水,HAR 对废水的处理效能表现出快速高效的特点,相 比传统厌氧工艺 AR,HAR的启动速度更快,当 HRT缩短到 4h,进水染料负荷 为 800g AYR/ m3•d时,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效率依然高达 93.8±6.7%,比 AR提高了 10%,电极载体对偶氮染料的去除起到了强化作用。 其次,为了探究电极载体和电场引入后,装置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采 用 16S rRNA方法对 HAR中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极载 体的引入和套筒型的设计,使装置中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差异, 污泥区以发酵菌为主,包括 Desulfobulbus 和 Kosmotoga,它们与水解酸化过程 直接相关,使水中有机物水解酸化为小分子酸;电极载体区以电活性微生物为主, 包括 Syntrophus 和 Geobacter,它们具有电子传递功能,并兼具偶氮及硝基还原 作用,这证明了在电极载体区可以有效发生偶氮染料的转化过程;同时,电极载 体的存在,也使系统内的氢分压增大,利于嗜氢产甲烷菌的富集,促进了挥发酸 的转化,使 COD的去除率提高。 再次,为了考察电极模块对装置水力流态的影响,通过水力停留时间分布实 验(RTD)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CFD)考察复合型厌氧工艺 HAR的流态特征, 结果表明电极载体填充反应装置上部空间,起到了再次布水的作用,电极载体的 存在有效改善了装置流态,减少了短流、沟流、拖尾等现象,延长了实际水力停 留时间,并使污泥体积分数提高,促进了传质,装置流态更趋近平推流,符合扩 散模型。 最后,为了减小电极材料的阻抗并降低电极成本,对碳纤维电极进行改性, 建立了一步电沉积石墨烯修饰碳纤维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将氧化石墨烯还原 为石墨烯,并同步将石墨烯修饰在碳纤维电极表面,构建 rGO/碳刷电极。相比 于传统碳纤维刷电极, rGO/碳刷电极的电化学活性大大提高,电荷传递阻力由 325.5 Ω减小到 63.07 Ω,电极表现出双电层电容效应,电活性面积增大了 3倍。 将其用于生物电化学系统 BES 中作为阴极,使装置的启动速度加快了 4 倍,缩 短为 48h,峰值电流由 0.2mA提高到 0.6mA,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效率在 6h即可 达到 97%以上,并对偶氮染料的去除速率提高了 50%。同时,rGO/碳刷电极的 引入,使双极室生物电化学装置的阴极室部分阻抗显著减小,进而使装置的能耗 损失减小,大大降低了工艺成本。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610]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崔 丹. 内置电极载体的复合型厌氧工艺效能及电极材料优化[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