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寒武纪BIF原生矿物组成及演化、沉积相模式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彭自栋4; 南景博3![]() |
刊名 | 地球科学进展
![]() |
出版日期 | 2018 |
期号 | 02 |
关键词 | 条带状铁建造 矿物成因 原生矿物 沉积相模式 |
英文摘要 | 条带状铁建造(BIF)原生矿物组成有助于约束其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当前主要认为三价铁氢氧化物或铁硅酸盐微粒(主要成分为铁蛇纹石或黑硬绿泥石)可能是BIF原生矿物的主要成分,在后期成岩或变质作用过程中转变为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等矿物。根据BIF的矿物组合可将其沉积相划分为氧化物相、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通过沉积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以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为标志将沉积相总结为"缺氧还原"和"分层海洋"2种相模式:大氧化事件前,古海洋整体处于缺氧还原环境,BIF沉积相从远岸到近岸呈赤铁矿相—磁铁矿相—碳酸盐相分布,如南非West Rand群BIF(2.96~2.78 Ga)和Kuruman BIF(约2.46 Ga);大氧化事件期间及之后,古海洋上部氧化、下部还原,BIF沉积相与之前截然相反,从远岸到近岸呈碳酸盐相—磁铁矿相—赤铁矿相分布,如中国袁家村BIF(2.2~2.3 Ga)和加拿大Sokoman铁建造(约1.88 Ga)。总体看来,只有特定的沉积环境才能形成这种特殊的地质历史上不再重复出现的沉积建造,而原生矿物组成的甄别和推导、沉积相的形成机制、BIF沉淀条件的准确限定和微生物活动与BIF的关联等问题是推测古海洋环境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源URL | [http://ir.idsse.ac.cn/handle/183446/5989] ![]() |
专题 | 深海科学研究部_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筹) 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3.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4.中国科学院大学 5.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彭自栋,南景博,黄华,等. 早前寒武纪BIF原生矿物组成及演化、沉积相模式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18(02). |
APA | 彭自栋,南景博,黄华,佟小雪,王长乐,&张连昌.(2018).早前寒武纪BIF原生矿物组成及演化、沉积相模式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02). |
MLA | 彭自栋,et al."早前寒武纪BIF原生矿物组成及演化、沉积相模式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02(201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