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碳沉降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照
答辩日期2018-05-1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李才文
关键词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沉降速率 碳通量 低氧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海洋生态学
英文摘要

    近年来,长江口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有害藻华频发,低氧现象频繁出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产生的大量颗粒有机碳向底层输送,并在底层进行化学和生物氧化是长江口外低氧区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低氧区耦合机制的连续、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本论文基于2013年及2015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系统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及其碳沉降对低氧区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201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分布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5.18μg/L,最高值达32.05μg/L(现场发现海水变色现象);与同期历史资料相比,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3月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1属80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硅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8月共发现浮游植物467135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甲藻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均升高,主要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骨条藻(Skeletonema sp.);盐度及浊度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受营养盐结构影响:随着N/P比值升高,甲藻的相对丰度升高,硅藻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

    2. 2015年该海域 浮游植物的分布在各调查月存在明显的差异,叶绿素a浓度范围介于0.1720.44μg/L之间,4月、7月及10月整体较高,且在4月发生了东海原甲藻藻华现象。全年共发现浮游植物594265种,其中硅藻64169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数的63.78%,以中心硅藻为主,甲藻2488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数的33.21%,硅鞭藻13种,绿藻11种,蓝藻23种;以沿岸广温型为主,一些偏暖水性种类也有出现。

    3. 与其他测量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的方法相比较:SETCOL方法由于其现场仪器操作简单且系统误差较小,广泛应用于现场调查实验中。应用此方法测量的该海域浮游植物周年沉降速率结果显示:全年沉降速率介于0.02~3.49m/d9月、10月整体较高。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与环境因子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直接影响其沉降速率以链状硅藻占优的浮游植物群落的沉降速率比以粒径较小的甲藻占优的群落高,更易沉降至底层。

    4. 2013年8月及20157月到10月该海域均出现了溶解氧低值区< 3mg/L与低氧区< 2mg/L,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出现了位置北移、面积扩大、溶解氧最低值下降的趋势同时,该海域低氧区位置的变受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及沉降速率变化的影响,浮游植物碳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浮游植物旺发所引起的大量海源有机质的沉降分解对低氧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分析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群落演替特征,首次定量研究了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并估算其碳沉降通量,综合评估了浮游植物有机碳沉降对底层溶解氧消耗的量化贡献,系统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及其  对于低氧区形成的影响。相关结果为研究该海域的生态系统结构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深入揭示浮游植物在低氧区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500]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照. 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碳沉降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