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地区过渡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徐锦玺 |
答辩日期 | 2009-05-23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海洋研究所 |
关键词 | 地震采集 过渡带 地震波激发 地震波接收 耦合 表层结构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of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n transition zone of Yellow river mouth region |
英文摘要 | 环渤海湾海陆过渡带地区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过渡带地区具有复杂地表和表层结构,特别是黄河口地区受泥沙影响严重,地震勘探技术受到较大限制,地震资料质量较差。本文针对该区勘探难点,开展过渡带地震波激发震源、检波器耦合、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精确定位等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滩涂带的激发和接收问题,保证检波器能真实地记录地表的振动,正确记录来自地下的地震反射信号,提高地震信号品质,并保证地震数据有效迭加。 围绕提高滩海过渡带地区地震勘探精度开展研究。在提高淤泥带检波器耦合方面,根据滩海过渡带地区的地震环境和地表结构,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检波器耦合装置,增加了检波器与淤泥带地表的耦合,保证了检波器真实地记录地表振动,提高了勘探精度。通过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形成一套近地表结构精细调查及建模方法,获得了从陆地-过渡带-极浅海连续的高精度表层结构数据。并根据近地表结构模型,指导优选激发参数,形成高效耦合激发技术,提高地震波的主频和信噪比。针对水中检波器随潮水不断漂移而影响同相叠加难点,进行水中检波器的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形成了初至定位和声纳定位联合定位的检波器高精度定位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叠加质量。通过研究炸药爆炸理论,优化延迟叠加震源参数,拓宽地震子波的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减小了与气枪震源之间的差异。针对提高过渡带地震采集资料信噪比,提出了从地震波激发、地震波接收以及观测系统设计环节综合压噪方法。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滩海过渡带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04 |
页码 | 138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488]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锦玺. 黄河口地区过渡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