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浮游植物营养盐结构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潘胜军 |
答辩日期 | 2009-05-21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海洋研究所 |
关键词 | 营养盐结构 叶绿素a 粒级组成 浮游植物 胶州湾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on Phytoplankton Nutrient Structure in Jiaozhou Bay |
英文摘要 | 目前在尚不能测定天然海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盐含量及组分的情况下,通过室内培养,测定浮游植物细胞中营养盐含量及其组分,探讨天然海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盐结构特征。本论文通过对不同大小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的C、N、P、Si含量及组成的测定,结合现场调查海水营养盐、粒级叶绿素a数据及历史资料,探讨了不同水域、不同大小、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培养后营养盐结构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胶州湾表层营养盐与叶绿素a浓度平面分布一致,呈现自西北、东北部向中、南部及湾外递减的趋势。与粒级叶绿素a季节变化相反,表层营养盐浓度春、秋季较高,冬、夏季较低。 自营养盐丰富的长江口水域取得的藻种,培养后细胞中除N含量接近外,C、P、Si含量高于胶州湾,Si含量的差异尤为明显。胶州湾不同大小浮游植物细胞中C、N、P、Si的含量一般随粒级的增大而增加,C、N、P在细胞中所占比例亦是如此,但Si所占比例基本一致;粒级较小的中肋骨条藻更容易吸收Si,而粒级较大的旋链角毛藻和诺氏海链藻更容易吸收N和P。与海水营养盐浓度类似,培养后浮游植物C、N、P、Si的含量及干质量浓度亦表现出季节差异;冬季中肋骨条藻培养后细胞中C、N、P、Si的含量较高,春季较低。室内培养浮游植物N/P、C/N比值与颗粒物接近,Si/P、Si/N比值小于颗粒物。培养后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高C、N含量,低P、Si含量和高N/P比(远高于16),低Si/P比、Si/N比(远低于16,1),与海水和颗粒物中营养盐结构基本相似,说明Si可能是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潜在的限制因子。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04 |
页码 | 62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654]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潘胜军. 胶州湾浮游植物营养盐结构的初步研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