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对虾育种方法研究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田燚
答辩日期2007-05-3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中国对虾 杂交 生长性状 存活率 回归方程 遗传力 遗传相关 遗传连锁图谱 Aflp
其他题名Breeding method and genetic linkage maps construction in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英文摘要本研究以中国对虾为材料,以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为目标,进行了系统的中国对虾杂交育种试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试验及其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工作。结果表明以不同地理群体杂交作为基础群体,然后采用系统的选择育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中国对虾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基础。这些试验结果为中国对虾合理系统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其具体结果如下: 1. 试验对中国对虾黄渤海水域乳山湾群体(WYP)和朝鲜半岛南海群体(WKN)的2个群体及其杂交后代不同月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测量体长(TL)、头胸甲长(CL)、头胸甲宽(CW)、第2、3腹节高(HST)、第2、3腹节宽(WST)、体重(BW)和存活率共7个性状,计算各项指标的杂种优势率,并对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其3月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研究结果表明,存活率在乳山湾群体(WYP♀)× 朝鲜半岛南海群体(WKN♂)杂交后代出现杂种劣势外,其他指标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4.37%~23.96% )。除了存活率外,杂交后代生长性状均显著高于亲本,乳山湾群体(WYP♀)×朝鲜半岛南海群体(WKN♂)杂交后代高于朝鲜半岛南海群体(WKN♀)× 乳山湾群体(WYP♂)杂交后代,黄渤海水域乳山湾群体高于朝鲜半岛南海群体后代。为确定测量性状与中国对虾体重的相关程度,建立了用体长(X1),头胸甲宽(X2),第2、3腹节宽(X3),头胸甲长(X4),第2、3腹节高(X5)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 = -2.056 + 0.03X1 + 0.076X2 + 0.078X3 + 0.033X4 + 0.043X5。 2. 中国对虾黄渤海水域乳山湾群体(WYP)和朝鲜半岛南海群体(WKN)2个群体及其杂交后代在4月龄时期的6个生长指标和存活率的杂种优势范围在0.514%到14.95%之间,WYP♀×WKN♂杂交后代在这7个指标中都高于WKN♀×WYP♂杂交后代。5月龄杂交后代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其范围在-9.000%~19.090%之间,但头胸甲长、第2、3腹节处高和存活率3个指标出现杂种劣势。不同杂交组合各个阶段生长发育情况和存活率在杂种优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随着月龄的增加,WKN♀×WYP♂杂交后代杂种优势率有所增加,而WYP♀×WKN♂杂交后代的却有所降低。ANOVA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在存活率方面与双亲差异不显著。4月龄的分析结果发现杂交后代在WST和BW这2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WYP♀×WKN♂杂交后代在BW指标上与亲本存在显著差异,在WST指标方面与其他3个组合的后代差异显著。5月龄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杂交后代除体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LSD多重比较结果发现,WKN♀×WYP♂杂交后代体重与其亲本WKN存在显著差异。 3. 对2个野生群体——朝鲜半岛南海岸群体(WKN)和黄渤海群体(WYP)和3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群体的养殖一代(FKN),黄海1号(HH1)和即抗98(JK98)进行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JK98 (♀)  WKN (♂)组合在存活率方面最高,其余的依次为WYP (♀) WKN (♂),WKN (♀) WYP (♂),FKN (♀)HH1 (♂) 和 WYP (♀) FKN (♂)。而在体重方面FKN(♀)  HH1(♂)组合最高,其余的依次为WKN (♀) WYP (♂),WYP (♀) WKN (♂),WYP (♀)FKN (♂) 和 JK98 (♀)WKN (♂)。在所有生长性状方面,JK98 (♀)  WKN (♂)在5个组合中是最低的。方差检测结果表明,TL、CL、HST、LL和BW这5个指标在不同组合间存在差异,而其他指标不存在差异。多重比较结果发现JK98 (♀)WKN (♂)组合的TL与其他组合间差异极显著,HST指标与WKN (♀) WYP (♂),FKN(♀)  HH1(♂)和 WYP (♀)  WKN (♂)这3个组合差异显著,BW指标与WKN (♀) WYP (♂) 和 FKN(♀)  HH1(♂)差异显著。 4.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对虾21个半同胞家系,测量了中国对虾21个半同胞(46个全同胞)家系的TL、CL、CW、HST、WST、第1腹节长(FL)、第6腹节长(LL)。利用MTDFREML软件得到生长性状遗传力在0.15~0.35之间,属于中度遗传力范围。TL的遗传力为0.34±0.071,CL的为0.30±0.070,CW为0.35±0.077,WST为0.33±0.073,HST为0.33±0.073,FL的最低为0.15±0.044,LL的为0.24±0.059。各个性状间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CW和TL以及HST的遗传相关最大,FL和WST的遗传相关最小。 通过以上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研究,认为单纯的依靠杂交育种来改善中国对虾的育种工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实际的育种过程中,以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杂交后代作为基础群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的选择育种应该具有更大的潜力。 5. 本试验利用中国对虾F2群体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利用55对AFLP引物组合对F2家系的110个个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检测到532个符合作图策略的AFLP标记。利用卡方检验检测分离位点是否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对于符合3:1比例的分离位点利用F2自交模型构建性别平均连锁图谱,对于符合1:1比例的分离位点利用拟测交理论分别构建中国对虾的雌性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雌性、雄性和性别平均遗传图谱分别有28、35和44个连锁群,图谱实际长度分别为1090、1617和1772.1 cM。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估计基因组长度为2420 cM,符合与人类基因组相比的对虾类基因组长度。中国对虾雄性遗传连锁图谱比雌性遗传连锁图谱长32.6%,这可能说明中国对虾不同性别存在不同的重组率。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认为AFLP标记在中国对虾图谱上分布均匀。本文利用AFLP标记构建的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为中国对虾基因组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应该开发微卫星等共显性标记,为遗传连锁图谱的整合提供条件。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128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672]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燚. 中国对虾育种方法研究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