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菲律宾海铁锰结壳(核)成因与古海洋环境响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徐兆凯 |
答辩日期 | 2007-06-09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海洋研究所 |
关键词 | 新型深水铁锰结壳 铁锰结核 成因 古海洋环境记录 东菲律宾海 |
其他题名 | Origin and Paleoceanographic Environments Response of Ferromanganese Crusts (Nodules) in the East Philippine Sea |
英文摘要 | 本文以东菲律宾海沉积物表层新型深水铁锰结壳、铁锰结核及结壳下伏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显微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元素组分的分析、元素赋存状态的系统研究、铀系和10Be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合结壳(核)成矿背景和控矿要素分析,研究和恢复了研究区深水铁锰结壳(核)的成因与古海洋环境响应。这一结果填补了深海沉积物表层新型深水铁锰结壳系统研究的空白,深化了对铁锰结壳(核)分布规律、成因和形成过程及其古海洋环境记录作用的认识,充实了海底金属成矿理论,为铁锰结壳(核)的勘探与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持,同时也为研究区晚中新世以来一直不甚明了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载体和资料。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铁锰结壳(核)的成矿背景主要受控于南极底流强弱及物源供给的变化;(2)证实铁锰结壳(核)主要为水成成因,同时其物质组成也受一定程度的火山和陆源物质的影响;结壳(核)自形成以来没有遭受到明显的磷酸盐化等成岩后期改造和元素再迁移,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3)通过新型铁锰结壳及下伏沉积物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认为生物作用对研究区结壳的形成并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其物质成分主要来自于结壳中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吸附作用;(4)在控矿要素的研究中,归纳出了地质与海洋两大类结壳(核)控矿要素;(5)根据结壳成分长周期变化趋势,结合铀系和10Be测年结果,将研究区结壳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5.6~2.8 Ma,2.8~2.7 Ma和2.7 Ma以来),并确定了晚中新世以来研究区南极底流的活动情况、火山和大陆来源(风尘)物质输入量的变化。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04 |
页码 | 171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302]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兆凯. 东菲律宾海铁锰结壳(核)成因与古海洋环境响应[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