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金属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廖彤![]() |
答辩日期 | 2018-05-10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导师 | 侯保荣 |
关键词 | 二氧化钛 阴极保护 304不锈钢 Q235碳钢 纳米复合材料 |
学位名称 | 工程硕士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the Photogenerated Cathodic Protection of TiO2 Nanocomposites for Metals |
英文摘要 | 本文围绕光生阴极保护这一新兴的金属防腐蚀方法,研究了几种复合半导体材料在可见光下对金属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TiO2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价格低廉、化学性能稳定、光电性能优异、制备简单等优势在金属的光生阴极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TiO2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较大,光响应范围窄,光吸收局限于紫外光区,除此之外,高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也大大影响了TiO2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性能。针对这些缺点,本文采用窄禁带半导体与TiO2半导体复合的方式,增强材料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首先,使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在钛片基板上制备排列整齐的TiO2纳米管阵列,然后通过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化学浴法以及水热法等在其表面修饰Fe2O3、Bi2Ti2O7和In2S3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晶相、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并利用电化学手段研究复合材料对金属的光生阴极保护效果。 (1) 利用化学浴法在TiO2纳米管表面制备了Fe2O3纳米颗粒,通过改变制备过程中铁源(Fe(NO3)3)溶液浓度来改变Fe2O3纳米颗粒的负载量。检测表明当Fe(NO3)3溶液浓度为0.05 mol/L时,在间歇可见光下与304不锈钢偶联时的开路电位降为500 mV,光致电流密度为40 μA/cm2,对304不锈钢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最佳。由于电荷积累,Fe2O3与TiO2接触界面会形成有效异质结,使导带相对位置变化,促进电子传输,提高光生阴极保护性能。 (2) 采用水热法成功在TiO2纳米管表层制备了八面体结构的Bi2Ti2O7纳米粒子,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Bi2Ti2O7/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304不锈钢以及Q235碳钢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间歇可见光下,Bi2Ti2O7/TiO2复合材料与304不锈钢耦合电位降为670 mV,光致电流密度为45 μA/cm2;Bi2Ti2O7/TiO2复合材料与Q235碳钢耦合电位降为330 mV,光致电流密度为30 μA/cm2。通过研究发现,Bi2Ti2O7/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304不锈钢以及Q235碳钢都有一定的光生阴极保护效果。 (3) 通过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在TiO2纳米管上制备了In2S3纳米颗粒,研究In2S3/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含空穴捕获剂的溶液中对304不锈钢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In2S3纳米颗粒修饰后的复合材料禁带宽度较窄,光响应性能增强,对304不锈钢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得以提升。当In2S3沉积次数为35次时,在3.5% NaCl溶液中可见光下对304不锈钢有最佳的光生阴极保护效果。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494]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廖彤. 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金属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