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波系作用下的斜爆轰形成机理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方宜申 |
答辩日期 | 2019-05-23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姜宗林 |
关键词 | 斜爆轰,起爆,波系结构,基元反应,数值模拟 |
学位专业 | 流体力学 |
其他题名 | Investigation of Oblique Deton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under Complex Wave System |
英文摘要 | 气相爆轰波是一种由激波诱导产生的超声速燃烧波。利用爆轰燃烧释放的能量从而产生推力的爆轰发动机,具有释热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的特点,可望应用于亚声速、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等各种推进系统。目前,三种爆轰发动机得到了广泛关注,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旋转爆轰发动机和斜爆轰发动机。作为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推进的发动机,斜爆轰发动机利用楔面压缩产生的斜激波诱导燃烧,兼具爆轰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优点。然而,以前对斜爆轰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简化、理想状态的分析讨论,主要针对均匀混合来流、半无限长楔面诱导起爆的情况,而对在发动机中斜爆轰燃烧面临的复杂、真实问题,如非均匀来流、燃料特性对波系结构的影响规律,波后复杂波系对燃烧产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面向工程需求,建立简化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1、来流条件对斜爆轰波的影响,包括非均匀混合和不同燃料的影响。首先,考虑发动机中非均匀混合的必然性,通过控制化学反应当量比,建立了壁面附近来流混合不均匀的高空来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发现这种情况下,与均匀来流情况相比,反应面形状的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定义了起爆特征长度和爆轰波面位置,并分析讨论上述两物理元素其随当量比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结果显示起爆区长度变化曲线为典型的“U”型曲线,而爆轰波面位置在富燃条件下随当量比的变化基本不变。通过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了非均匀来流中的斜爆轰起爆机理。其次,采用基元反应模型,研究了另一种爆轰研究常用燃料,即氩气稀释的乙炔氧气混合气体中,斜爆轰波的波系结构特征和起爆机理。结合化学动力学计算,分析了氢气起爆与乙炔起爆的诱导区长度区别,讨论了马赫数和初始压力对诱导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比例(大于70%)氩气稀释的乙炔燃料斜爆轰中,存在着化学释热与能量的竞争关系,进而导致了不同氩气稀释下的诱导区长度近似相等。 2、有限长楔面诱导的斜爆轰波系结构。鉴于真实飞行状态中,发动机内用于诱导产生爆轰的楔面不可能满足无限长的条件,建立了爆轰波后气流在转角作用下再次膨胀的流动模型,研究了稀疏波对斜爆轰波起爆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稀疏波的位置非常关键,如果该位置比较靠近下游,则对起爆的影响很小;而随着稀疏波的位置前移,将逐渐导致无法起爆。更重要的是,发现不同的起爆区结构,如平滑起爆和突变起爆,对稀疏波的响应规律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近熄爆”动力学结构和过程。此外,还研究了粘性边界层对斜爆轰波的作用,发现在平滑过渡中边界层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在突变过渡中起爆点的大幅前移。其机制在于后者有横向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在边界形成回流区,导致放热反应以及边界层厚度变大。 3、超声气流中钝头体诱导的斜爆轰波起爆。为了实现高空来流条件下的可靠起爆,探索了采用钝头体诱导斜爆轰波的流场。对球体诱导斜爆轰波的研究中发现,存在临界直径,如球体直径小于该值,马赫数的增加只会使流场出现激波与燃烧带解耦的情况,不会起爆。另一方面,研究了钝楔起爆的情况,发现在成功起爆的条件下,比直接用楔面进行起爆可用飞行马赫数范围大。基于起爆理论开展计算,获得了临界起爆直径预测公式,结果与数值模拟符合较好。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78941] ![]() |
专题 | 力学研究所_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方宜申. 复杂波系作用下的斜爆轰形成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