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2); 刘效东(1; 张倩媚2; 张德强2; 陈修治2; 周国逸2
刊名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14
卷号34期号:10页码:2755-2764
关键词鼎湖山 小气候 水热环境 森林演替 气候变化
英文摘要区域水热格局变化和系统演替深刻影响森林内部小气候,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内部水热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评估。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nus massoniana coniferous forest,PF)、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forest,M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MEBF))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林内小气候林型间差异以及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探讨森林系统内部水热环境的改变机理。结果表明:演替驱动下,随着PF→MF→MEBF的正向发展,林内温度条件如气温、土壤温度逐渐降低,林内相对湿度、土壤层及凋落物含水量等水分状况逐步升高。不同林型在"雨热同期"的南亚热带地区其"降温效应"有差,演替初期的PF干、湿季"降温效应"分别为7.9%和3.6%,中期MF分别为11.6%和6.4%,顶级群落MEBF干、湿季"降温效应"可达15.7%和10.5%。总体上,随演替"降温增湿"效应越来越显著,且"降温"表现为干季更明显,而"增湿"表现为湿季明显。此外,演替驱动下后期森林对高温及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更为突出。时间序列上,区域降水趋于"极端化"的格局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固持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自1984年以来,3种林型0—50cm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01),且湿季土壤含水量下降速率高于干季,林型间在全年及湿季均为MF>MEBF>PF,干季为MEBF>MF>PF。虽然研究期间3种林型林内气温、土壤温度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但顶级群落MEBF林内相对湿度(P=0.021)、凋落物自然状态下含水量(P=0.003)在年际尺度上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与土壤含水量干、湿季下降速率的格局一致,二者也均为湿季大于干季。研究认为,成熟森林可能在当前南亚热带区域气候变化及水热格局改变背景影响下更为敏感和脆弱。
语种中文
源URL[http://210.77.82.179/handle/2SCSIERX/2419]  
专题研究领域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 510650;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2),刘效东(1,张倩媚,等.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14,34(10):2755-2764.
APA 2),刘效东,张倩媚,张德强,陈修治,&周国逸.(2014).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学报,34(10),2755-2764.
MLA 2),et al."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学报 34.10(2014):2755-276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华南植物园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