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不同恢复方式地震受损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的Meta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段晨松1,2; 韩燕1; 张远彬1
刊名山地学报
出版日期2018
卷号36期号:6页码:857-866
ISSN号1008-2786
关键词Meta分析 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地震受损区
DOI10.16089/j.cnki.1008-2786.000381
其他题名Meta-analysis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Earthquake Destroyed Area Recovered by Different Ways
产权排序1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严重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也影响土壤质量,进而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地震受损区通常采用人工和自然恢复,其恢复效果的个例研究较多,而地震受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整合分析鲜有报道。本文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综合地分析地震受损区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中英文数据库,以地震或滑坡、土壤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19902018年,共筛选出19篇有效文献,提取了434个独立样本。结果表明: (1)与邻近未受损区相比,地震受损区在人工恢复下的土壤粉粒含量和孔隙度显著降低(p < 0.05), 黏粒、砂粒含量和容重无显著差异(p > 0.05), 而自然恢复下的土壤黏粒含量和孔隙度显著降低(p < 0.05), 砂粒含量显著增加(p < 0.05);(2)与自然恢复区相比,人工恢复区的土壤孔隙度显著降低(p < 0.05), 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和容重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与邻近未受损区相比,地震受损区的土壤pH值显著升高(p < 0.05), 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4)人工恢复区的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全N、P、K以及速效N、P、K含量均与自然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地震受损区在10年恢复期内,除土壤孔隙度外,人工与自然恢复方式对其土壤性质无显著影响,随恢复时间的延续,其土壤性质的恢复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406069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6197]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张远彬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段晨松,韩燕,张远彬. 不同恢复方式地震受损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的Meta分析[J]. 山地学报,2018,36(6):857-866.
APA 段晨松,韩燕,&张远彬.(2018).不同恢复方式地震受损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的Meta分析.山地学报,36(6),857-866.
MLA 段晨松,et al."不同恢复方式地震受损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的Meta分析".山地学报 36.6(2018):857-86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