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诱导大鼠奖赏寻求行为强迫性表型研究及应激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姜劲斐 |
答辩日期 | 2019-06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导师 | 白云静 |
关键词 | 阿片类药物 强迫性表型 奖赏寻求行为 急性应激 |
学位名称 | 理学硕士 |
学位专业 | 应用心理学 |
其他题名 | Morphine-induced compulsive phenotype in reward-seeking behavior study and the effect of stress |
英文摘要 | 目的:物质滥用对人类危害深远。物质(药物)使用障碍的核心诊断标准,是出现不计负性后果的强迫性觅药、用药。而且临床研究发现,接触致瘾物质是否成瘾,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有效的行为模型,筛选强迫性表型,确认成瘾易感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药物成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阿片类药物本身的镇痛效应,不适用于前临床常用的不计后果(电击惩罚)的强迫性觅药用药行为范式,而缺乏良好的阿片药物诱导的强迫行为模型,成为阿片类药物成瘾研究的瓶颈。另外,应激因素可影响多种心理过程,对于维持和促进强迫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研究致力于构建阿片药物(吗啡)诱导的大鼠强迫性奖赏寻求行为模型,筛选出强迫性表型个体,并且探讨急性应激对强迫行为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在高价值自然奖赏(性奖赏)和惩罚(足底电击)的冲突情境下,使大鼠建立“灯光信号一电击惩罚”连接,从而对环境安全与否进行辨别学习。通过考察动物在面对提示惩罚的信号以及受到惩罚时的奖赏寻求行为,建立稳定的强迫性奖赏寻求行为模型。以此为基础,在吗啡戒断大鼠内部筛选出稳定的强迫表型。最后,引入急性应激,考察其对不同药物前处理或不同表型大鼠的奖赏寻求行为影响。 结果:1)吗啡和盐水前处理动物能够建立“灯光信号一电击惩罚”连接,面对惩罚信号提示以及惩罚时,盐水处理组动物会犹豫更长时间趋近奖赏或回避惩罚,而吗啡组会犹豫较短时间获得奖赏。2)只有少数吗啡戒断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抗惩罚性,有效筛选出稳定的奖赏寻求行为强迫表型(试次完成率,zone 2,3停留时间等)。3)急性应激增加动物的强迫性奖赏寻求行为,应激当天不同表型个体之间仍然表现出稳定差异,应激后盐水组奖赏寻求行为恢复且有上升,而吗啡组有下降趋势。4)吗啡暴露不影响个体的性动机、痛觉感受阂限、电击敏感性以及恐惧记忆的获得和表达能力,且在不同表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可靠有效的阿片药物(吗啡)诱导的强迫性奖赏寻求行为模型,且能够筛选出稳定的强迫表型,为研究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神经机制、易感因素提供了新范式。另外,急性应激会明显促进了强迫性奖赏寻求行为。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93 |
源URL | [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9290] ![]() |
专题 | 心理研究所_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姜劲斐. 吗啡诱导大鼠奖赏寻求行为强迫性表型研究及应激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心理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