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杜家颖; 涂成龙; 盛茂银; 崔丽峰; 陈琢玉; 张林楷 |
刊名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8 |
期号 | 3页码:350-356 |
关键词 | 磷脂脂肪酸法 土地利用方式 微生物 群落结构 |
英文摘要 |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在小区域内选择了具有明显关联性的林地、农用地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共检测出9种PLFA,不同层次土壤PLFA含量均表现为林地>农用地、撂荒地;(2)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含量最高的生物标记物是C16:0、C18:2n6c、C18:0、C16:1n9c,指示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说明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3)土壤PLFA与土壤理化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C/N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全氮(TN)、p H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度增加,PLFA呈现减少的趋势。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9032] ![]() |
专题 | 地球化学研究所_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开阳县国土资源局 2.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杜家颖;涂成龙;盛茂银;崔丽峰;陈琢玉;张林楷. 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3):350-356. |
APA | 杜家颖;涂成龙;盛茂银;崔丽峰;陈琢玉;张林楷.(2018).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3),350-356. |
MLA | 杜家颖;涂成龙;盛茂银;崔丽峰;陈琢玉;张林楷."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3(2018):350-35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化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