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岩金矿床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吴小红; 肖成刚; 程鹏林; 周家喜; 刘松; 吴文明; 万大学 |
刊名 | 矿物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8 |
期号 | 6页码:637-646 |
关键词 | 岩金矿床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控矿岩性组合 找矿模式 贵州 |
英文摘要 | 贵州岩金矿集中分布于扬子地块和华夏陆块过渡带,即江南复合造山带内。按照二级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兴义隆起区贞丰—普安矿集区,发育有水银洞等特大型金矿床;右江裂谷-前陆盆地区册亨—望谟矿集区,以烂泥沟等特大型金矿为代表;黔南坳陷区,又可分为都匀南北向隔槽式变形区及铜仁开阔复式褶皱变形区,前者发育有三都—丹寨金矿带,后者发育有梵净山金矿带;榕江加里东褶皱区发育有天柱—锦屏—黎平金矿带。这些构造单元内的岩金矿床从北向南,其赋矿层位呈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这是由于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控盆控相断裂及发育的地层和岩性。对各二级构造单元内岩金矿赋矿层下伏及上覆地层岩性的统计显示,矿体下伏岩性为碳酸盐岩、砂岩、熔岩和变质岩等脆性岩类,它们经构造作用易发生碎裂化,能为热液流通提供有效通道;矿体上覆岩性为厚度较大的粘土岩或泥质岩类,它们起盖层阻挡流体的作用。综合各类地质资料,本文认为贵州境内的岩金矿床,其矿质来源于深部,含矿热液从深部向上运移,受渗透性差的岩层(盖层)阻隔,在其附近充填、交代围岩,逐渐富集成矿。不同构造单元内岩金矿床赋矿层位的不同,是由于盖层的相对位置不同,即赋存于不同层位的金矿不是垂向分布于同一矿区,而是侧向分布于不同矿区,这为进一步指导区域找矿提供了新的线索。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8988] ![]() |
专题 | 地球化学研究所_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五地质大队 2.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五地质大队 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小红;肖成刚;程鹏林;周家喜;刘松;吴文明;万大学. 贵州省岩金矿床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J]. 矿物学报,2018(6):637-646. |
APA | 吴小红;肖成刚;程鹏林;周家喜;刘松;吴文明;万大学.(2018).贵州省岩金矿床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矿物学报(6),637-646. |
MLA | 吴小红;肖成刚;程鹏林;周家喜;刘松;吴文明;万大学."贵州省岩金矿床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矿物学报 .6(2018):637-64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化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