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模式模拟评估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卓越
答辩日期2019-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王法明
关键词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 Cmip5 Enso 热力耦合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英文摘要

本文利用 1850~2005 年英国气象局 Hadley 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数据集 HadISST 资料、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 NOAA 的大气资料以及 15 个 CMIP5 模 式模拟输出数据,使用奇异向量值分解、合成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SPSD)在历史观测 中和模式模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后面进一步讨论分析了 SPSD 与赤道厄尔尼诺(El Niño and South Oscillation , ENSO)之间可能的联 系。主要结论如下: 
(1)观测中对南太平洋区域扣除 ENSO 后进行 SVD 分解得出的第一主 要模态即为 SPSD。在海表面温度(SST)上表现为东北区域与西南区域反位相 的海表面温度分布,在海表面气压上表现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负气压中心。 SPSD 发展周期为南半球春季(9~11 月)开始发展,夏季(12~2 月)成 熟,秋季(3~5 月)开始衰退。 
(2)将 15 个 CMIP5 模式模拟数据进行同样处理,得出 SPSD 的海表面 气压与海表面温度模态。结果显示,结果表明:其中 10 种模式可以模拟出完 整的 SPSD 生成发展过程,且 SPSD 的主要区域与观测较为接近,但其余 5 种模式在模拟强度、位置与观测有较大出入。 
(3)所有 CMIP5 模式在模拟 SPSD 生成阶段时比观测 前一个月出现 偶极模态,1/3 的模式海表面温度偶极异常可以追溯到 6 个月之前;潜热通量与 海表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显示, 潜热通量是影响偶极模态生成发展的主要因 素。模态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的调制,在模态发展最强时部分模式的正极上 方有正潜热通量异常,即海洋向大气传递热量。分析显示模式模拟海气耦合过 程中的 SST 模拟强度较观测偏强, 气压方面与观测较为接近。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6798]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卓越.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模式模拟评估[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