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症病原的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娄雅楠![]() |
答辩日期 | 2019-05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导师 | 李勇、肖鹏 |
关键词 | 半滑舌鳎 脾肾坏死症 新发病毒 基因组 检测方法 |
学位名称 | 工程硕士 |
英文摘要 |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作为一种名贵的经济养殖鱼类,是我国水产行业的重要养殖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半滑舌鳎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症(Tongue sole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TSSKN)是该鱼种养殖中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发病地区广且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由于该疾病病原不确定,至今无法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 本研究确定了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症的病原,对病原进行了分离、初步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并对该病原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半滑舌鳎的脾脏和肾脏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结构疏松,病变脾脏内部出现空泡,部分区域产生红细胞聚集的现象。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患病半滑舌鳎的脾脏和肾脏中存在大量形态相同的病毒颗粒,该病毒颗粒直径约30 nm,呈圆形。利用含病毒的组织粗提液攻毒半滑舌鳎,攻毒组半滑舌鳎大量死亡,且出现脾肾坏死症状,死亡半滑舌鳎的脾脏和肾脏膨大,出现白色颗粒,且有结块。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攻毒组半滑舌鳎的脾脏和肾脏中存在大量的病毒颗粒,分布在免疫细胞的细胞质中,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富集后观察发现,该病毒颗粒与在自然患病个体组织中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形态一致。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症的病原是一种病毒,命名为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病毒(Tongue sole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TSSKNV)。 使用VIDISCA-454测序技术对TSSKNV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将所得序列与NCBI中的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获得了TSSKNV基因组两个片段其中的一个Segment 1,该片段含有3283 bp的核苷酸,为RNA合成酶基因,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其核酸序列与已知病毒核酸序列的相似性很低,是一个新的病毒。 根据已有TSSKNV基因组序列,建立了TSSKNV的qPCR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20 copies/μl。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样品中的病毒实现定性和定量。 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基因组学以及电镜观察等技术方法,确定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症的病原是一种新的病毒(TSSKNV),对TSSKNV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建立了该病毒的检测方法。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6813]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娄雅楠. 半滑舌鳎脾肾坏死症病原的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