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潜标观测的El Niño事件期间西太平洋赤道环流变异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吕宜龙
答辩日期2019-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王凡
关键词潜标观测 El Niño 季节内变化 Mjo 西风爆发 海洋环流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英文摘要

热带西太平洋是驱动大气环流和亚洲季风的关键海域,也是ENSOEl Niño与南方涛动)发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了研究该海区海-气特征,特别是El Niño现象的演变,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国际学界实施了多个海-气观测计划,这极大地促进了对ENSO的动力学机制认识和预报能力。如美国和日本布放的TAO/TRITON浮标阵列就提供了热带太平洋大量的、高分辨率连续海洋观测资料。然而TAO/TRITON阵列在热带西太平洋的观测比较稀疏,缺少热带西太平洋可用于研究目的的长期、高质量次表层海洋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IOCAS)建立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130E140E142E段面以及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布放了20余套深海潜标,该观测网提供了近年来ENSO事件中相关的海洋温、盐和海流的演变过程,有效的补足了对ENSO事件现场观测的短板。本工作分析了该观测网在2014-2016年间上层海流观测数据,重点关注2015/2016年超强El Niño事件期间西太平洋赤道环流变异的特征与相关动力学过程,针对潜标观测之中发现的新的变异现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12015El Niño发展期上层海流的季节内变化(ISV);(22016El Niño事件衰退期西太平洋赤道上层强烈的东向流异常。本文主要取得如下结果:

1)通过分析潜标观测资料和对比历史观测资料,发现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El Niño事件中上层海洋ISV存在明显差异。与1997-1998年事件相比,2015-2016年事件的海洋ISV强度在赤道太平洋海盆上显著减弱约30-50%,并且ISV变化最大值从1997年的140°E移动到2015年的160°E附近。特别是在西太平洋142°E站位两者强度差异最明显,统计结果表明其减弱了43%。西太平洋的洋流ISV与季节内西风事件的强迫有较强的关系。海洋ISV的差异也通过平流作用影响了海表温度(SST)的差异,1997年海流的平流作用明显强于2015年,且对几次季节内增暖有明显的贡献。这些差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不同来源的季节内西风爆发造成的海洋ISV强度和位置的差异解释。2015年海表纬向风ISV总体上弱于1997年,1997年的季节内西风爆发起源于印度洋并且发生在西边界附近(140°E),而2015年引起西风爆发的扰动主要来自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并且引起上层洋流ISV最大值出现在赤道160°E附近。这些ISV差异可能与2015-2016El Niño事件期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暖和印度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减弱有关。海洋ISV在两次El Niño事件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可能是影响ENSO多样性的因素之一。

2)通过分析IOCAS在赤道、142°E站位的潜标观测数据发现,2016年夏季即El Niño衰退期海洋上层出现了异常的东向强流,其最大流速达到了67 cm/s,垂向范围向上扩展达到表层,表层西向流几乎消失。这个现象,JAMSTEC1998年夏季的潜标观测中也出现了。进一步分析热带西太科学观测网2014-2016年期间3套潜标观测资料发现,赤道以北的2°N140°E站位和赤道以南的1°S142°E站位的观测中在2016年夏季也有明显东向流增强,其最大流速分别为90 cm/s63 cm/s,而更北的3°N143.55°E站位东向流速却从88 cm/s减弱到了大约30 cm/s,这表明西太平洋赤道环流变异存在复杂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OSCAR表层流数据、GODAS海洋同化数据和1.5层非线性约化重力模式结果都表明El Niño衰退期西太平洋西边界上层海洋出现了一支跨赤道的逆时针环流异常。因此,潜标在赤道及其南、北两个站位观测到了东向流速增强,而更北却观测到了东向流减弱。利用El Niño不同时期和区域的风场驱动1.5层模型结果表明,El Niño成熟期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风异常是驱动该环流变异风场的具体时间和关键区域,其激发的赤道外暖Rossby波西传到达西边界后反射成赤道暖Kelvin波,造成了赤道西太平洋南北两个海表高度异常(SLA)高值区。SLA通过改变压力场的分布而造成赤道上的西向流异常和赤道以南的沿岸东向流异常,组成了跨赤道逆时针环流异常。此外,通过理想化模式实验表明,西边界海陆分布对该逆时针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El Niño衰退期西太平洋西边界的跨赤道逆时针环流异常是El Niño成熟期赤道东太平洋风场和西边界海陆分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分析西太平洋潜表阵列发现了2015-2016El Niño事件中西太平洋赤道环流的两个变异现象,即(12015El Niño发展期上层海流的季节内变化弱于1997年;(2El Niño事件衰退期西太平洋赤道上层的出现跨赤道的逆时针异常环流。其中现象(1)是由两次事件中不同来源的季节内西风爆发导致,现象(2)是由El Niño成熟期赤道东太平洋风场和西边界海陆分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结果为ENSO期间海洋环流变异及相关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后续研究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结构与多尺度变异打下基础,突显了高分辨率的上层海洋连续潜标观测在环流结构变异和在ENSO事件演变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6905]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吕宜龙. 基于潜标观测的El Niño事件期间西太平洋赤道环流变异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