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 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潘雅文2; 樊军1,2; 郝明德1,2; 陈旭2
刊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出版日期2016
卷号22期号:6页码:1558-1567
关键词黄土高原 免耕 覆盖材料 土壤肥力 玉米产量
英文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沟壑
区最佳耕作、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 12 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传统耕作 + 膜上
种植、传统耕作 + 秸秆覆盖、传统耕作 + 膜侧种植、传统耕作 + 全膜覆盖、传统耕作 + 秸秆覆盖 + 地膜覆盖、
隔年耕作、免耕、免耕 + 地膜覆盖、免耕 + 秸秆覆盖、免耕 + 生草覆盖、免耕 + 秸秆覆盖 + 地膜覆盖,每个处
理 3 个重复。于 2014 年对已持续 12 年的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土壤理化性质与农艺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
【结果】免耕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和 4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了作
物出苗期温度,降低了成熟期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降低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相反,地膜覆盖极显
著增加了土壤容重 (P < 0.01),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 (P < 0.05),降低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
有较为明显的保持和调节温度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能极显著提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进而提高产
量 (P < 0.01)。秸秆覆盖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与耕作方式有关,翻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容重;
免耕条件下,降低了土壤容重且均不显著。翻耕 + 秸秆覆盖土壤表层含水量最高;免耕 + 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
含水量最低。但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与未覆盖时相比均有增
加,影响皆达到显著水平 (P < 0.05),且均有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结论】免耕虽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却较传统耕作降低了作物产量。免耕条件下秸秆 + 地膜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 (P <
0.05),是免耕处理组中最优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P < 0.05),而且秸秆 + 地膜双覆
盖增产效果最显著,并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是黄土塬区最适宜的覆盖措施。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743]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潘雅文,樊军,郝明德,等. 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 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6):1558-1567.
APA 潘雅文,樊军,郝明德,&陈旭.(2016).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 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2(6),1558-1567.
MLA 潘雅文,et al."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 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2.6(2016):1558-156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