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低影响开发(LID)施工与运行对城市面源污染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宫曼莉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赵洪涛
关键词Low Impact Development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struction Site Pollu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ntrol Measures 低影响开发,城市面源污染,施工场地污染,运行效果评估,管控措 施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生态学
其他题名The influence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英文摘要

       水环境污染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随着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城市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正日益凸显。以“快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源头控制为核心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模式开始在国内盛行。LID采用小规模、分散式的源头控制措施维持城市开发前的水文过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海绵城市建设,LID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LID施工场地污染普遍存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正确的认识,由于缺乏对LID建设施工过程中污染空间分布、过程机理、量化表征等相关研究,最终导致 LID场地污染管控措施无法合理制定。此外,对于建成后运行阶段的 LID,以往的研究
多关注于单体 LID设施的进水-出水的水质、水量变化,而污染物通过在地表累积、降雨冲刷,经过 LID进行输送,最终排入河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缺少对于 LID组合应用对城市面源污染形成过程(污染物累积-冲刷-输送)的影响及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评估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 LID施工场地和建成区内的城市面源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验观测研究了不同  LID施工阶段场地的侵
蚀-冲刷过程和 LID建成区内面源污染发生的机理及“源”“汇”之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1)定量化表征了  LID施工过程造成的场地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LID场地污染管控措施。地表沉积物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开挖阶段>铺砂阶段 >填土阶段   >种植阶段   >未施工;各施工阶段地表沉积物均以粗粒径(149~1000μm)为主;地表沉积物的扩散迁移距离大约在 120m。各施工阶段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施工场地,但其负荷均高于未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的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约是未施工道路的2.8倍。
(2)定量化表征了 LID建成区城市面源污染物晴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LID削减量、溢流外排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输出量。地表颗粒物平均累积量为(15.80±3.79)g•m-2。透水路面-生物滞留池组合应用对道路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显著。入河径流污染物 SS、TN、TP的平均污染负荷分别是地表冲刷污染负荷的 4.05%、43.47%、24.39%。
(3)针对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城市面源污染发生的污染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在岸边带设计了反坡式截流渗滤系统。

语种中文
页码84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1455]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宫曼莉. 低影响开发(LID)施工与运行对城市面源污染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