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丘陵区降雨波动——坡面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见波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傅伯杰 ; 高光耀
关键词黄土高原,降雨型,降雨强度格局,降雨波动,次降雨侵蚀力 Loess Plateau, Rainfall Regiem, Rainfall Intensity Pattern, Rainfall Fluctuation, Event Rainfall Erosivity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生态学
其他题名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fall fluctuation and slope erosion in loess hilly region
英文摘要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关键驱动因子,以往研究更多关注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等常规指标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而对降雨类型、降雨强度格局、降雨波动等降雨趋势变化和过程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研究不够深入。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且降雨具有明显的变异和波动特征,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波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开展降雨波动—坡面土壤侵蚀关系的机理和模拟研究,一方面可深入理解降雨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也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侵蚀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小流域—羊圈沟小流域,于2008-2016年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林地、灌木、半灌木、草地)和坡长径流小区的次降雨径流和土壤流失进行观测,开展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降雨量(PD)、降雨历时(D)和最大30 min雨强(I30)将侵蚀性降雨划分为三种降雨型,分析不同土地覆盖和坡长下径流和土壤流失对降雨型特征的响应。(2)根据新的格局划分指标(I30和峰值平均波动强度,FIRP)在降雨过程中的出现位置,确定次降雨相应的降雨强度格局(前峰型、中峰型和后峰型),分析不同土地覆盖下径流和土壤流失对降雨强度格局的响应。(3)对次降雨过程进行再分解,分析峰值强度的波动特征,建立表征降雨波动的量化指标,研究降雨波动特征与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定量关系。(4)应用降雨波动指数改进次降雨侵蚀力因子(Re),利用修正后的RUSLE系列模型评估不同土地覆盖下土壤流失的预测效果,定量分析降雨波动特征在土壤侵蚀预报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土地覆盖和坡长的土壤侵蚀效应受到降雨型的影响。雨型1的径流系数(RC)在林地下最低,而雨型2和雨型3的RC在灌木地下最低;雨型1和雨型3的土壤流失速率(SL)在草地下最高,而雨型2的SL在林地下最高。RC和SL随坡长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而雨型2的SL呈先增后减趋势。随坡长变化的尺度效应还受土地覆盖和降雨型的交互影响,其中灌木地下雨型1的RC、雨型2和雨型3的SL,以及草地下雨型2的RC和SL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2)降雨强度格局的土壤侵蚀效应分析表明,RC的变化趋势为前峰型>后峰型>中峰型,而土壤流失系数(SLC)的变化趋势受土地覆盖的影响,在半灌木和草地下变为后峰型>前峰型>中峰型。不同土地覆盖的土壤侵蚀效应和径流-侵蚀关系也受到降雨强度格局的影响。中峰型格局下,RC和SLC受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最大,前峰型格局下最小;后峰型格局下,相同径流深时土壤流失速率最高,径流—侵蚀相关性最强。

    (3)降雨波动特征对坡面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土壤侵蚀潜力的主要控制因子。降雨过程的再分解发现78%的降雨量发生在27%的降雨历时内,峰值区的降雨特征与RC和SLC的相关性高于常规的降雨特征,其中降雨峰值平均波动强度(FIRP)与RC和SLC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r=0.77和0.80,p<0.05)。RC的主控因子为FIRP和峰值区降雨历时(D_p),而SLC的主控因子为峰值区平均雨强(I_p)和降雨强度最大相对波动指数(RFRI)。与不考虑降雨波动的统计模型相比,基于降雨波动指数的统计模型能够显著提高RC和SLC的预测效果,并且对SLC的效果更明显。

    (4)引入降雨波动特征指数计算次降雨侵蚀力因子(Re)能够有效提高RUSLE模型对土壤侵蚀的预测能力。引入RFRI指数改进后的Re对标准土壤流失速率(SL_std)变异的解释率(63-69%)远高于原始Re(37%)。考虑降雨波动特征的改进RUSLE模型能有效改进传统RUSLE模型对高侵蚀事件的低估和低侵蚀事件的高估现象,说明RFRI因子对改进Re起到关键作用。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受到土地覆盖的影响,灌木地下效果最高,其次是林地,混合草地下最差。

语种中文
页码120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1488]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见波. 黄土丘陵区降雨波动——坡面土壤侵蚀关系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