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杜伊光
答辩日期1990-03
其他责任者李家藻
英文摘要本论文主要由三部分工用组成。第一章,测定土壤反硝化作用释放N_2O 的方法研究;第二章,高寒草甸系统中土壤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的研究;第三章,退化人工草场氮素损失中的他感效应主要内容如下:1.在我国首次选用气体循环土柱法,采用国产GDX-102为填料,利用气相色谱测定被乙炔阻断后的反硝化作用终产物-N_2O。可模拟田间原位测定,实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最小检测浓度为0.46ppm, 并为研究影响反硝化作用的因子提供了方便。2.利用乙炔阻断技术分析N_2O在24小时恒温培养土壤中的释放规律。3.为了比较相同温度下,三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在不同季节及不同层次间的差异,本实验采用恒温培养(即37 ℃培养24小时)。实验结果表明,1989年4月-10月的土样中,矮嵩草草甸土壤反硝化作用最高值为155.69ng N_2O-N/day g dry soil;杂类草草甸土壤最高值为545.75ng N_2O-N/day g dry soil;金露梅灌丛土壤最高值为180.17ng N_2O-N/day g dry soil 。三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以杂类草草甸下的高山草甸土壤中反硝化作用最高。矮嵩草草甸中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呈波动状变化。4.随不同季节、不同层次测定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及土壤水分等,并与反硝化作用进行了有关的分析。5.分析了细叶亚菊入侵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场后,土壤氮素微生物及土壤的氮素损失等,并用实验证明了细叶亚菊的代谢产物-挥发油及其组分对土壤氮素损失的不同影响,阐明了加速人工草场退化的部分内在机制,为综合研究人工草场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出处杜伊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90.
源URL[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290]  
专题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杜伊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的研究[D]. 199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