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辽河平原玉米农田水肥交互作用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马强 |
答辩日期 | 2007-05-28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导师 | 宇万太 |
关键词 | 下辽河平原 玉米产量 水肥交互作用 收支 产量预测 |
学位专业 | 土壤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of maize farmland in low reach of Liaohe River Plain |
英文摘要 | 利用持续16年的长期田间试验与气象观测资料,对下辽河平原不同降水年景作物对施肥的增产反应及水分对肥料增产的促进作用、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对养分的吸收与分配以及玉米农田土壤养分收支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该地区水肥交互作用对作物增产的贡献;同时,利用沈阳地区近50年气象与玉米单产历史资料,建立趋势—随机预测模型,以预测该地区不同气候年景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玉米蒸散耗水与其生育期内降水之间关系密切,且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玉米消耗水分量影响不大。过少或过多的降水均会降低玉米产量;在高肥力水平下平水年(降水400~550mm)玉米产量最高,水肥交互作用对作物增产的贡献亦达最大,可占总增产量的44.9%。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及养分在籽实与秸秆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受施肥、降水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在平水年条件下,养分在籽实内累积的比例最高;同时,作物生长状况愈好,形成单位籽实产量所需养分量有减少的趋势,有利于提高作物体内养分的转化利用效率。施肥条件差异可使玉米收获移出农田的养分量相差2~3倍。水分条件对养分移出量的作用不如施肥明显;N肥施用加剧了土壤P的赤字,而N、P肥施用可加剧土壤K收支赤字;水分条件的改善也会明显加快养分收支赤字过程。通过对沈阳地区玉米单产与气象因子的分析,建立趋势—随机预测模型,发现热量因素对玉米产量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养分均衡供给可提高玉米对不利气象条件的耐抗能力,具有稳产作用;同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结果对模型加以验证,发现模型预测结果与长期定位试验结果非常吻合。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2-15 |
页码 | 77 |
源URL | [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561] ![]() |
专题 |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马强. 下辽河平原玉米农田水肥交互作用研究[D].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