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暴露下鱼体磷脂的代谢组学研究及安全评价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李国琛 |
答辩日期 | 2005-05-16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关键词 | 镉 鲫鱼 代谢组 磷脂 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 主成分分析 |
其他题名 | Metabnomics Study of Phospholipids in Fish Exposed to Cadmium and Food Safety Assessment |
英文摘要 | 食品安全一直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机制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评价领域是一项有益的探索研究。目前我国许多水域镉含量超标,导致鱼类等水产品对镉的蓄积,对人体膳食健康造成威胁。 本文以鲫鱼为受试动物,开展室内水箱养殖实验,设定50g•L-1、500g•L-1两个镉浓度水平,共养殖25天,其中暴露期20天和净化期5天。通过镉含量测定和鱼肉磷脂代谢组学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以暴露浓度、暴露时间、鱼体组织部位为因素,发现了鲫鱼对水环境中镉的积累和分布规律; 2)针对鱼肉开展磷脂代谢组学分析,①定性分析,通过质谱图解析基本确认了鱼肉中主要的磷脂分子的脂肪酸组成。②定量分析,采用HPLC定量分析暴露0天(K组)、10天(B组)、20天(D组)共计30个鱼肉样本中的磷脂酰胆碱(PC)含量, 发现K组与B组、B组与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K组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暴露10天后PC含量普遍低于正常水平(暴露0天),暴露20天后PC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③模式识别分析,PLS-DA主成分分析可有效识别K、B、D三组样本。 3)分别从限量标准、膳食安全风险评估两个角度评价了鱼肉膳食安全风险。通过PC定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鱼肉中PC总量可以作为指示鲫鱼受到镉暴露的生物标示物;通过磷脂代谢图谱与鱼肉镉含量PLS拟合模型分析有效表征和量化了鱼肉磷脂对镉暴露的代谢响应,探索性提出借助拟合模型,通过磷脂代谢图谱分析预测鱼肉样本的镉含量。 4)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方面,建议采用限量标准、膳食摄入量、代谢组学识别和模型预测分析等相结合的手段,对传统风险评估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性的扩充和完善。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2-15 |
页码 | 90 |
源URL | [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731] ![]() |
专题 |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国琛. 镉暴露下鱼体磷脂的代谢组学研究及安全评价[D].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