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高浓度有机氰废水的可生化性及调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闫光绪
答辩日期2000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有机氰废水 氰类污染物 可生化性 调控 精馏法 Ca~(2+)~汽提法 曝气~ca~(2+)~絮凝法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针对高浓度有机氰废水难以生化处理的现实情况,详细分析了难生化处理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首次全面研究了有机氰废水及主要污染物的生化特性,试验确定了主要污染物对产甲烷菌的50%抑制浓度,开创了主要有机氰废水的后化调控新技术,极大的改善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的生化特性,为有机氰废水的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丙烯腈生产一段急冷废水、二段急冷废水和腈纶生产工艺废水3种废水为难以生化降解的废水,其BOD_5/COD比值分别为0.15、0.17、0.33,BD%分别为36.3、45.8、53。据此,明确了生化调控的对象。高浓度有机氰废水中,聚合物、CN~-、AN、乙腈、NH_3-N、SO_3~(2-)为影响废水生化处理的主要水质因素,聚合物、CN~-、AN、乙腈的可生化性较差,其BOD_5/COD比值在0.3以下;聚合物、CN~-、AN、乙腈为抑制厌氧生物降解性能的主要有机毒性物质,其50%IC分别为1300、4.5、85、320mg/L, 氧氮、含硫化合物为抑制厌氧生物解的主要无机毒性物质。首次将精馏法用于丙烯腈生产一段急冷废水的可生化性调控,打破了传统的以氧化分解工艺为途径的可生化性调控模式,将制约废水生化性能的主要污染物丙烯腈、乙腈、HCN及聚合物从水中进行了有效分离,实现了有用物质的回收。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COD由调控前的124.6mg/L降到7.9g/L,有效地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能,其BOD_5/COD比值由原来的0.15提高到0.41,BD%由原来的36.3提高到67.5。开发了Ca~(2+)~汽提法对丙烯腈生产二段急冷废水进行可生化性调控,废水中的氨氮及SO_4~(2-)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其浓度分别由原来的51728、147560 mg/L降为70.3、1100mg/L,氰类化合物亦有96%以上的去除率,从根本上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能,废水的BOD_5/COD由原来的0.17提高到0.32,BD%由原来的45.8提高到70.2。开发了曝气~Ca~(2+)~混凝法对腈纶生产工艺废水进行可生化性调控,降低了对厌氧生化具有抑制作用的毒性物质,SO_3~(2-)由原来的843mg/L降到64mg/L;聚合物由原来的4730mg/L降到1190mg/L。废水的生化性能得到了改善,BOD_5/COD由原来的0.33提高到0.42,BD%由原来的53提高到76.2。提出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的总体处理方案,该方案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方案分为可生化性调控及生化处理两部分,可生化性调控部分以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能为目的,同时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生化处理部分采用生物脱氮处理工艺,可望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5
页码137
源URL[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973]  
专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闫光绪. 高浓度有机氰废水的可生化性及调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