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四种荒漠植物的生态生理学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曾凡江
答辩日期2002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 胡杨 怪柳 沙拐枣 骆驼刺 生态生理 恢复重建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植被破坏是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沙漠化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植物的水分生理特性将为其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四种荒漠植物(胡杨Popul us euphratica Oliv. 怪柳 Tamarixramosissima Ledeb.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 medusae Schrenk.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的生态生理学特性(清晨水势、水势日变化、P一V曲线、茎流量、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系统野外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经分析归纳,得出如下结论:(1)四种植物的清晨水势排序为:骆驼刺>沙拐枣>胡杨>怪柳。四种植物的水势日变化同其清晨水势有基本一致的趋势(2)四种植物平均光合速率的排序为:怪柳>胡杨>沙拐枣>骆驼刺;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排序为:沙拐枣>胡杨>怪柳>骆驼刺;(3)四种植物在低水势下保持膨压能力大小的排序为:怪柳>胡杨>骆驼刺>沙拐枣。其应对水分胁迫的共同反应是在细胞出现质壁分离时,保持高的体内含水量;(4)胡杨和怪柳的水分状况与水分的传输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在对地下水传输距离的适应方面怪柳比胡杨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5)灌溉对怪柳幼苗的生长有利,而过量灌溉对于沙拐枣幼苗的生长不利。(6)在植被生长期内,四种植物没有受到严重的水分胁迫。植物的根系达到地下水位处并利用地下水。维持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是保证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欧盟合作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为依托,结合当地实际,符合国家需求,在研究的系统性和区域水平性上属于首次。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5
页码129
源URL[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3119]  
专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曾凡江.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四种荒漠植物的生态生理学特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