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植被自然恢复前景模拟与预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 |
作者 | 郝晓慧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陕西 |
导师 | 李锐 |
关键词 | 自然植被 环境空间变化模拟 样条函数插值法 GAM模型 延河流域 |
其他题名 | Predicting the Prospect of Spontaneous Restoration in Loess Hilly Region |
学位专业 | 土壤学 |
中文摘要 | 自然植被演变过程与分布规律对生态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为生态恢复重建目标的设定、物种的选择、恢复过程预测、生态恢复潜力评价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通过研究自然植被系统演变结果与分布规律,建立植被—环境关系模型,来模拟和预测自然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满足自然保护、生态恢复决策规划等方面的需求。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恢复与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在人工植被的物种选择、群落组成与植被结构,以及生态自我修复的预测和评价方面,很难找到现存的、可类比的自然植被。因此,本文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研究该区残存自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和预测该区植被自然恢复的前景,为该区植被自然恢复潜力评估、生态恢复决策、规划等提供依据,并希望为更大区域的植被分布预测研究,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经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植被自然恢复立地环境分析与模拟:以DEM为基础,以ARCGIS和ANUSPLIN等软件为技术支持,对延河流域地形、地貌、气候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提取了坡向、坡度、地形部位3个地形因子;分析和模拟了降雨、温度及其季节变化、蒸发等9个气候变量因子,建立了植被自然恢复立地环境数据库,为模拟和预测植被自然恢复前景奠定了基础。2. 延河流域植被调查与分析采用环境梯度划分,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然后采用分层采样与随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延河流域自然植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物种较为丰富,调查得到200个物种,分属56科、140属;同时以群落物种组成为基础,以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值为依据,采用非加权对组算术平均值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将调查得到的植物群落划分为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百里香、大针茅5个群系总计23个草被群落,以及11个灌丛群落和3个乔木群落;通过物种地理分布图和环境响应图,对植被数据进行了核查和检验,同时以物种的环境响应图谱为基础,分析了主要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空间。3. 主要物种分布预测模型研究针对植被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问题,本文以植被—环境静态平衡理论为依据,采用非线性建模途径,为延河流域24物种建立了广义相加模型。模型验证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符合统计要求。但由于GAM模型是基于数据的模型,预测变量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模型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本文中气象数据平面的生成,虽然采用了精度较高的样条函数插值法,但限于DEM的精度,仍有一定的信息损失。同时,物种样方数据多少也是影响模型建立的重要因素。 4. 延河流域植被自然恢复前景模拟与预测以物种分布模型为基础,通过统计工具S-PLUS与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的结合,通过对各预测变量的模型运算,预测了24个物种的空间分布;以物种分布预测为基础,以群落组成中主要物种的地位为依据,预测了37个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群落的空间分布范围主要是由分布较窄的物种决定的,而分布概率大小主要由优势物种决定;根据植被演替规律和单个群落类型的分布概率,采取逐步提取的方法,对延河流域植被自然恢复的前景,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生成的模拟图显示了该流域15个主要的植物群落;前景模拟图是在考虑植被地带性分布的基础上,以不同植物群落的分布概率来确定的,因此模拟图中未显示的植物群落,未必就是在该区域没有分布的,而是相对其它群落而言,其分布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已。 |
公开日期 | 2011-09-02 |
源URL | [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4147] ![]() |
专题 | 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郝晓慧. 黄土丘陵区植被自然恢复前景模拟与预测研究, Predicting the Prospect of Spontaneous Restoration in Loess Hilly Region[D]. 陕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