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王元1; 赵凌霞1; 杜抱朴1; 张立召1; 王新金2; 蔡回阳3 |
| 刊名 | 人类学学报
![]() |
| 出版日期 | 2017 |
| 卷号 | 36期号:3页码:414 |
| ISSN号 | 1000-3193 |
| 英文摘要 |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一一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
| 语种 | 英语 |
| 源URL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0642] ![]()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贵州省博物馆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元,赵凌霞,杜抱朴,等. 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J]. 人类学学报,2017,36(3):414. |
| APA | 王元,赵凌霞,杜抱朴,张立召,王新金,&蔡回阳.(2017).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人类学学报,36(3),414. |
| MLA | 王元,et al."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人类学学报 36.3(2017):41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