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同号文1; 吴秀杰1; 董哲2; 盛锦朝3; 金泽田3; 裴树文1; 刘武1
刊名人类学学报
出版日期2018
卷号037期号:002页码:284
ISSN号1000-3193
英文摘要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嗣、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语种英语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6203]  
专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图书馆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安徽省文物考古所
3.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同号文,吴秀杰,董哲,等.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J]. 人类学学报,2018,037(002):284.
APA 同号文.,吴秀杰.,董哲.,盛锦朝.,金泽田.,...&刘武.(2018).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037(002),284.
MLA 同号文,et al."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 037.002(2018):28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