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河流底泥重金属形态与生物可给性关系的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郭明新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1995-07-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林玉环
关键词底泥生物暴露试验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化学形态 方法
学位专业分析化学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污染现场调查,从生态系统的高度,对研究河流底泥重金属形态与生物可给性关系的方法进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果表明,模拟生态条件的底泥生物长期暴露试
验是研究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必需途径,所得结论能够现场有效化。受试生物种类多和试验周期长是这种试验的两大特点。
中华圆田螺和镰草是两种适宜的底泥重金属生物可给性指示生物。它们分别代表了自底泥吸收和自孑L隙水吸收两种不同吸收途径的水生生物对底泥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
逐级连续化学浸提法分析底泥重金属形态含量,同生物积累浓度进行线性回归显示,底泥铜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态,铅的水溶态,锰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有机一部
分硫化物态可被食底泥动物吸收利用;而底泥铜的非残余态,铅的水溶态,锌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有机一部分硫化物态,锰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态可以进入孑L隙水中,被滤食性动物和根系植物吸收利用。
用陶瓷砂芯通过渗滤方式获取原状孔隙水,其重金属浓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底泥重金属的潜在毒性和生物可给性。
通过测定底泥酸性挥发硫和同步浸提金属含量,可以推断特定孔隙水特定金属浓度的大小。
使用特定化学浸提剂,采用部分化学浸提的方法,可以浸提出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部分。 ‘
收集底泥次生铁锰水合氧化物并测定其吸附包留的重金属,是一个简单而有前途的判断底泥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方法。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9-20
源URL[http://159.226.240.226/handle/311016/975]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明新. 河流底泥重金属形态与生物可给性关系的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9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