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津多介质环境分析检测、光解机理及污染评价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弓爱君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1999-06-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叶常明 |
关键词 | 阿特拉津 土壤 地下水 玉米 检测方法 光解机理 污染评价 多介质环境 模型 白洋淀流域 |
学位专业 | 环境科学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阿特拉滓为典型化学污染物对其分析方法、光解行为、光解机理、污染评价方法和白洋淀流域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1、介绍了世界农药工业和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动向;阐述了使用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介绍了我国近几年大面积使用的一种除草剂阿特拉津的使用状况、毒理毒性、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而提出了作者要研究的问题。 2、在对前人工作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阿特拉津目前的国际研究动态、物理化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分析检测方法、生态毒理特征、风险评估方法、多介质环境模型和环境质量评价的产生、发展、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综述,最后提出作者的观点。 3、建立了超声波提取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衍生荧光法和衍生紫外法三种分析方法。超声波提取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样品富集比为500:l时,检测限为24n∥g,回收率为95-97%。液相色谱衍生荧光法和衍生紫外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合于固体样品的全自动在线研究,样品富集比为20:l时,检测限为1.1-1.2ng/g,回收率为84-95%。后两种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实验室合成了实验所用衍生剂PIB-C1,并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合成产率从29%提高到41.5%。 4、系统地研究了阿特拉津在土壤表面的太阳光和紫外光降解规律,考察了土壤粒度、pH值、有机质、水分、腐植酸和表面活性剂对光解速率的影响。太阳光辐射下光解速率常数为0.08-0.17天~、光解深度为0.1.0.4mm、半衰期为4-8天。紫外光辐射下光解速率常数为0.09-0.17 min’、光解深度为O.1.0.4mm、半衰期为4-Smin。通过对阿特拉津光解产物的GC-MS鉴定与谱图解析确认了1.(2,2---乙基联胺基)一2一异丁基二氮烯、2,4.二(乙胺基).6.甲基.均三嗪和6.氯.N一丙基-1,3,5一三嗪一2,4---胺三种可能的光降解产物,进而对光解过程和机 理进行了研究。 5、作者认为,适中的水中溶解度(33~tg/ml,22~C)和残留期(生物降解半衰期42天,水解半衰期244天,pH 4)、小的吸附常数(Kd)和有机碳分配系数(Koc)(分别为O.19—2.46和25—155)有利于溶解态的阿特拉津迁移,造成地下水和作物的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所以,应当限制阿特拉津的施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农田区饮水源选用深水井。 6、以多介质环境模型为理论基础,借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土壤、作物、地下水的单独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各环境介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具有快速简单、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 7、运用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以阿特拉津为典型化学污染物,成功地评价了白洋淀流域农田系统的污染状况。确定了阿特拉津的评价标准、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污染等级的划分方法,对于政府部门、环境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学科主题 | 环境化学 |
公开日期 | 2011-10-19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1306]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弓爱君. 阿特拉津多介质环境分析检测、光解机理及污染评价[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9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