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苏玉红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6-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朱永官
关键词植物 吸收积累 迁移机制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 Plant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s organic contaminant microbe
其他题名Studies on Transport Mechanism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Soil-Plant Systems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本文在评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土壤-水-植物这一研究范围,选取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多种培养方式系统研究它们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累积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传输方式。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归纳如下: (1)研究了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定量分析了植物吸收、土壤微生物降解在植物修复PAHs(菲和芘)污染土壤中的作用及根际效应对植物修复效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中PAHs含量与土壤水溶液中PAHs浓度和土壤中PAHs浓度均呈正相关;PAHs对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植物的根际效应能够明显缓解PAHs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减小PAH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植物根际作用对PAHs修复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植物吸收作用。 (2)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阿特拉津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累积规律,并用于植物吸收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分析;探讨了重金属离子Cd2+、Pb2+、Hg2+与阿特拉津在植物吸收累积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研究植物水蒸腾量的变化,调查了不同性质有机物邻氯苯酚、2,4-二氯酚和阿特拉津在植物吸收、累积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用于探讨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的方式及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d2+、Pb2+与阿特拉津在植物吸收累积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其大小由重金属离子与阿特拉津的配比决定,协同机理中重金属离子与阿特拉津的配位作用居主导地位;随水分子扩散是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主要的传输途径之一,Hg2+通过抑制水通道可以显著降低根及茎叶对阿特拉津的累积,而阿特拉津、酚类虽能不同程度减小茎叶的水蒸腾量,但不能显著降低根部对几种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作用。 (3)研究了植物细胞壁在有机污染物植物吸收、累积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除脂肪的分配作用外,细胞壁的吸附作用对水稻根吸收、累积有机污染物也具有重要贡献,作用大小受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可通过限制分配模型粗略计算。不同有机污染物在水稻根中的迁移方式不同,但相关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学科主题环境化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06-23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27]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土壤环境科学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苏玉红.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