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呼伦贝尔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吴庆标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6-12-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王效科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农田开垦 森林火灾 14C 同位素 恒温培养 Soil organic carbon cropland cultivation forest wildfire 14C isotope laboratory incubation
其他题名"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Hulunbeier City, China"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 随着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碳库和碳收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动态的影响, 对全球大气CO2 源或汇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内 蒙古呼伦贝尔市(盟),采用野外的样带采样、对比采样与室内分析(物理分组、 化学分组、生化培养和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方法,调查研究了主要自然和人为因 素(包括自然条件、农田开垦和森林火灾)对区域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研 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呼伦贝尔南部地区,随着气候和植被类型自东向西的更替,土壤有机 碳、土壤重组有机碳和难分解态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 含量与土壤粘粉粒含量、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土壤矿物亚甲基蓝吸附值呈显著的 相关(P<0.05)。这表明,土壤粘粉粒含量、土壤矿物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土壤 微团聚体含量是呼伦贝尔南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2、在草原和森林过渡地带,农田开垦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损失,且损失总 量随着土壤粘粉粒含量增加而增加。如果按有机碳总损失量比例分摊,0-10 cm 土壤层中约有51.5±10.5 %的有机碳损失量发生在0-20μm 物理组分中或约有 61.4±12.4%的有机碳损失量发生在难分解态有机碳中。 3、在樟子林分布区,不同的火灾强度均没有显著降低土壤表层(包括0-2.5cm 和2.5-5c)的有机碳含量。 4、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与土壤微生物碳量、酸水解态有机碳 含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恒温培养+双 库模型模拟方法很难获得土壤有机碳平均年龄,而土壤14C 同位素值能较客观的 估算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年龄。 "
学科主题生态毒理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05-19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91]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庆标. 呼伦贝尔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