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对湖泊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段晓男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05-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王效科 |
关键词 | 湖泊湿地 水生植物 甲烷排放 甲烷产生 甲烷传输 lake ecosystem aquatic vegetation methane emission methane production methane transport |
其他题名 | Effects of aquatic vegetations on methane emissions of lake ecosystems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中文摘要 | 湿地生态系统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排放源之一,过去对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稻田和沼泽湿地,对我国湖泊湿地较少涉及。为了进一步了 解湖泊湿地甲烷的排放过程﹑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该论文从多种尺度出发, 运用多种研究手段系统探讨了水生植物对我国湖泊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 在样方尺度上,于2003~2004 两年4~10 月间运用静态箱法在内蒙古乌梁 素海选取不同水位的芦苇(挺水植物)和龙须眼子菜样方(沉水植物)进行甲烷排放 通量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的野外观测。研究发现芦苇样方的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明 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随着芦苇的生长而升高,随着芦苇的衰老而降低。土壤温 度是影响甲烷排放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水位影响着芦苇群落的生物量 和甲烷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在芦苇的不同生长期观测到不同的甲烷日排放规律, 这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龙须眼子菜样方的两年的平均甲烷排放通量为3.44±1.60 mg m-2 h-1,仅仅为 芦苇样方甲烷排放量的21.94%。土壤温度是影响甲烷排放季节性和日变化的主 要环境因素。通过对乌梁素海分布的多种植物样方的观测,发现不同植物类型对 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中芦苇>香蒲>藨草>龙须眼子菜>蓝藻,并且 这种差异在夏季最为明显。因此认为水生植物的类型和分布对湿地甲烷的排放量 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通过观测结果和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估算出乌梁素海的 2003 和2004 两年的甲烷排放量为1207.52t 和 1448.21t,其中芦苇区的排放量分别 占到两年总排放量的84.85%和79.87%,对湖泊甲烷排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2004 年6 月和8 月的明暗箱观测,发现芦苇的光合作用对甲烷的排放 有重要的影响。甲烷的排放速率和植物的光合速率以及生态系统的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呈正相关关系。4.71%的植物所固定的碳以甲烷的形式 返回大气。光合作用对甲烷产生、甲烷氧化和甲烷传输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但 最终是促进了湖泊湿地甲烷的排放量。 在植株尺度上,通过盆栽实验和实验室分析的手段,探讨了芦苇对甲烷排放 过程的作用。在甲烷产生方面,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乙酸含量随着植物的生长而 增加,向土壤中加入根系分泌物可以增加产甲烷速率。在甲烷传输方面,甲烷的 传输速率随着芦苇的生长而增强;光照条件对传输速率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根 尖在甲烷从土壤传输到植物体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叶的传输量占 到甲烷总传输量的45.34%,是甲烷进入大气的重要通道。 在区域尺度上,结合国内的其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湖泊的甲烷排放 通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草型湖泊要大于藻型湖泊。综合野外观测结果和前人的研 究方法,对全国的湖泊湿地的甲烷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发现植物传输的甲烷释放 量为0.203Tg,占到全国湖泊湿地总排放量的66.34%,这说明水生植物在全国湖 泊甲烷排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学科主题 | 系统生态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05-20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129]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段晓男. 水生植物对湖泊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