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规范对社区参与天然林保护合作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宋志远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8-06-02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欧阳志云 |
关键词 | 公共地悲剧 公平规范 进化博弈论 最后通牒博弈 卧龙 Tragedy of the Commons fairness norm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ultimatum game Wolong |
其他题名 | Studies on the Role of Fairness Norm in the Community-Based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中文摘要 | 由于对“公共地悲剧”的忧虑,社区参与的潜力在公共自然资源(如国有天然 林)的保护管理过程中往往被忽视。但新近的研究指出个人的行为决策并非完全 理性,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遵循公平互惠等社会规范,进而提出社群自发参与合 作管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 基于这一思路,本研究综合运用进化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学模型 模拟了社区居民参与对国有天然林的家庭承包管护情况的进化动态,并分析公平 性社会规范在该过程中能够发挥的潜在作用。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在经济补偿相 对管护劳动成本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即使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理性”的参与者 也无法长期维持高水平的保护合作;相比之下,如果公平性的社会规范对当地居 民有较强的约束力,则可以自发实现更高的合作水平。 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天然林的家庭承包管护在该保护区内取得 了非常显著的保护效果,但根据基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的理论模拟结果,这一 成功无法单纯用理性的经济行为动机来解释,而公平规范很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为验证理论预测的实际有效性,我们在当地社区组织了基于最后通牒博 弈的行为实验,藉此了解公平规范对当地人行为决策的实际影响情况。各村之间 一致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地人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对于社会规范的普遍认同,参与者 在实验中一方面表现出对公平的强烈偏好,而另一方面又表明他们不愿对违反公 平者采取激烈的惩罚手段。当地人对家庭间合作的依赖和对公平声誉的看重可以 解释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实验结果,同时也证明了基于声望的合作进化在人类社会 是现实可行的,而惩罚并非维持公平规范的必要因素。 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家庭承包模式的天然林保护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取得成 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证明了利用社会规范实现社区对公共自然资源保护工 作的积极合作参与的可行性,从而支持了理论预测,并强调了在追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应当并且能够成为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的重要 补充,这一点对于经费不足的自然资源保护项目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学科主题 | 系统生态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06-02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275]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宋志远. 公平规范对社区参与天然林保护合作的影响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