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生物滤池处理恶臭气体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朱国营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4-06-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刘俊新 |
关键词 | 生物滤池 真菌 恶臭气体 乙硫醇 biofilter fungi odor gas ethyl mercaptan |
其他题名 | Odor control by a fungal biofilter |
学位专业 | 环境工程 |
中文摘要 | 恶臭污染控制是环境领域和医学领域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对于一般的空气污染控制,恶臭污染控制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生物技术控制恶臭污染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优势。相对于常规的技术,如吸收、吸附、焚烧等,生物技术更适宜处理浓度低、流量大的恶臭气体。而且,利用生物技术控制恶臭污染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和生物洗涤塔等。 普通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如果臭气中含有疏水性组分,细菌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就很受影响。用于处理H2S、含硫有机气体时,降解过程中会出现酸性积累而使pH降低,如果pH调节不当,pH下降幅度大,会造成微生物数量下降,从而处理效果降低。 真菌生物滤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本试验进行真菌生物滤池治理恶臭气体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小试及中试试验。 试验研究了真菌菌种的培养驯化和接种到反应器中的方便、快捷的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真菌反应器实际应用提供就地取材、快速启动的有效方法。 根据真菌的生长特性,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填料材质、结构、表面特性对真菌生长的影响,考察了填料孔隙率、比表面积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真菌生长的经济载体。 小试试验选择乙硫醇为代表性恶臭物质,对真菌生物滤池的工艺选择、运行参数和处理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试验考察了真菌对乙硫醇的处理效果,研究了pH值、湿度、营养物、停留时间和负荷等因素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反应器连续运行试验共进行了360天,容积负荷最高接近30 g/m3h,去除率一般在95%以上。与以细菌为主的生物滤池相比,真菌生物滤池的去除能力提高了50 %左右。 通过对生物滤池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表明,反应器中霉菌居于优势地位,初步判定分离出的菌株包括常现青霉、宛氏拟青霉、文氏曲霉和顶孢头孢霉等。试验对真菌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等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来源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利用BIOLOG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真菌生物滤池的相关机理。 中试试验表明,真菌生物滤池在实际恶臭气体处理中,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真菌和细菌的协同作用使恶臭气体得到较好的去除。 |
学科主题 | 水处理工程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08-17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635]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国营. 真菌生物滤池处理恶臭气体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