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有机碳影响下的土壤中持久性污染物吸附与解吸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罗磊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05-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张淑贞 |
关键词 | 吸附 解吸 砷(V) 滴滴涕 菲 草酸根 胡敏酸 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 Sorption Desorption Arsenate DDT Phenanthrene Oxalate Humic Aci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
其他题名 |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persistent contaminants in soils in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
学位专业 | 环境科学 |
中文摘要 | " 持久性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最终归宿及其生物可利用性都依赖于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反应。本论文分别选择无机污染物砷(V)、有机氯农 药DDT 和多环芳烃化合物菲为持久性污染物典型代表,以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常见 的草酸根、胡敏酸、植物根系分泌物等作为可溶性有机碳,利用各种先进的分析 手段,对持久性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展开了系统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可 溶性有机碳在持久性污染物环境行为中的影响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明确持久性 污染物与土壤之间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已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 利用EXAFS 技术结合宏观实验手段研究了红壤中砷(V)的吸附机理和吸 附产物的微观结构。红壤主要是通过基团交换反应吸附砷(V),土壤中砷(V)吸附 容量主要与土壤铁铝矿物含量呈正相关,砷(V)在两种红壤上主要与铁铝形成了键 长为~3.17 Å As-Al 和~3.28 Å As-Fe 的双齿双核结构的内层复合物,复合物类型不 受砷浓度的影响,但形成铁铝复合物的比率与土壤中铁铝矿物含量有关。 2) 草酸根、胡敏酸可降低土壤中砷(V)的吸附,主要机理是通过竞争吸附位点 抑制红壤中砷(V)的吸附,但草酸根和胡敏酸影响砷(V)的机理不完全一致,草酸根 还可以通过溶蚀土壤矿物影响吸附位点。在草酸根和胡敏酸的影响下,土壤中砷(V) 的解吸也趋于增大。土壤对砷(V)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可以分为两个反应阶段, 并且受时间效应影响显著。在草酸根和胡敏酸影响作用下,红壤中砷(V)的吸附反 应到达平衡的时间趋于延长,吸附量降低;并能加快土壤中砷(V)的解吸。砷(V) 在红壤上的吸附产物的复合类型不受草酸根及胡敏酸影响。 3) 草酸根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p, p’-DDT 解吸影响的实验表明,草酸 根和根系分泌物主要是通过溶蚀土壤结构,也就是通过解吸释放土壤有机碳并与 土壤无机离子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促进土壤对p, p’-DDT 的解吸。草酸根和根系分泌 物促进土壤对p, p’-DDT 的解吸作用受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 不同来源和组分的有机碳对土壤中菲吸附、解吸的影响实验表明,土壤中 菲的吸附都为非线性,并且随着土壤有机碳的去除,土壤对菲的吸附容量显著降低,菲吸附的非线性特征趋于增强。不同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对土壤吸附菲的贡献 差异很大,主要与有机碳的结构和性质有关。菲在土壤中的解吸存在明显的滞后 现象。随着土壤低极性有机碳含量的降低,菲的解吸滞后现象明显增强。Ca2+主要 是通过影响可溶性有机碳的结构能降低菲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对于不同土壤, Ca2+离子的影响程度不同。 " |
学科主题 | 环境化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05-18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66]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罗磊. 可溶性有机碳影响下的土壤中持久性污染物吸附与解吸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