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二恶英类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研究及风险初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房丽萍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7-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郑明辉
关键词PCDD/Fs 洞庭湖 食物链 BCF 营养层次 生态风险评价 PCDD/Fs Dongting Lake Food Chain Trophic Leve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其他题名Trophodynamic Behavior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CDD/Fs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亲脂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其毒性高、难降解,极易在环境中残留,并随着食物链逐级传递,对高营养级的野生动物和人类产生潜在的风险。因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组织的关注。 本论文以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长期使用五氯酚钠灭钉螺造成PCDD/Fs污染的洞庭湖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开展淡水水生食物链系统的PCDD/Fs污染特征研究,探讨PCDD/Fs在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本论文分别从以下四部分入手开展研究: (1)对洞庭湖地区的水生/陆生植物的根、茎、叶以及土壤中的PCDD/F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作了研究,探讨PCDD/Fs在土壤/底泥—植物中的迁移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PCDD/Fs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富集随着植物物种的不同而有变化。除芦苇外,植物叶片中PCDD/Fs的含量普遍高于茎和根,表明大气沉降对植物叶片中PCDD/Fs的含量发挥重要作用。生长在洞庭湖地区的植物吸收PCDD/Fs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根系传递,而是PCDD/Fs从被污染的土壤挥发到大气中然后再通过干湿沉降吸附到植物表面。 (2)对洞庭湖区域不同食性的重要经济鱼类以及不同鱼组织中PCDD/F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鱼体中PCDD/Fs的含量较低,污染特征与鱼类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食性和脂肪含量等因素有关。总体来讲,肉食性鱼类的PCDD/Fs含量高于草食和杂食。随着PCDD/Fs氯原子取代数的增加,鱼对PCDD/Fs的富集能力降低。对不同食性鱼的肝脏和腮的检测结果表明,腮中PCDD/Fs的含量普遍高于肝脏中的含量。 (3)对栖息在洞庭湖地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生物水鸟的卵的污染水平及特征进行了研究。2,3,7,8位氯取代的PCDD/Fs的总浓度水平在10.8-182 pg /g 脂肪范围内,鹭蛋和斑鱼狗蛋比其它种类的鸟蛋的含量高。结果表明PCDD/Fs的暴露水平和富集规律与成鸟的食性、代谢能力以及年龄有关。本研究分析的鸟蛋中PCDD/Fs的TEQs值均低于文献报道的毒性阈值,表明当地鸟类栖息生境中的PCDD/Fs没有对鸟类的繁殖、孵化等造成明显的影响。(4)对洞庭湖地区水生生物的稳定氮同位素δ15N值进行了测试,定量了其在食物链中的营养层次,研究了PCDD/Fs在整个食物链营养层之间的传递和富集规律,发现PCDD/Fs的生物放大效应在洞庭湖地区食物链中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同时,参照美国EPA公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程序,采用风险商值定量法估算了洞庭湖食物网中代表性生物的PCDD/Fs的生态风险。研究发现对于底栖生物贝类有较高的潜在风险,然而,对于虾类、鱼类和鸟类的风险基本可以忽略。
学科主题环境化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06-24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44]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房丽萍. 二恶英类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研究及风险初探[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