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铝混凝特性及其集成混凝装置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忠国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06-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栾兆坤 |
关键词 | 聚合氯化铝(PACl) 絮凝 混凝机理 二次流混合 微涡旋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l) Flocculation Coagulation mechanism Secondary-flow mixing Microvortex. |
其他题名 | Coagulation with Polyaluminum Chloride: Characteristic and Integrated Equipment |
学位专业 | 环境工程 |
中文摘要 | 本文在全面总结混凝传质理论以及混凝设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分形、 絮凝动力学及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并 优化二次流混合、微涡旋流絮凝以及悬浮污泥床竖流沉淀等技术,并将三者有机 结合,构建适合聚合氯化铝(PACl)混凝特性的高效旋流絮凝集成反应装置,并开展 示范试验研究。同时系统研究聚合氯化铝的某些目前尚不明确、但与其混凝设备 的设计密切相关的混凝特性,以指导其混凝设备的设计及其高效产品的开发。研 究成果包括: 1.系统研究PACl 在不同初始及终了pH 值下的混凝效能及其作用机理,水解 沉淀物对混凝作用的影响,以及混凝絮体破碎与恢复规律。研究表明,PACl 在终 了pH≧7.0 时混凝除浊效果最佳,电中和及卷扫混凝效果均非常理想;在初始pH 值分别为7.6 和9.3 时,PACl 的混凝机理主要为电中和;PACl 水解沉淀物的生成 及其粒径、Zeta 电位对PACl 电中和能力及电中和混凝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卷 扫混凝基本没有影响;絮体破碎及恢复情况因混凝区域不同而异。 2.依据二次流理论,系统研究了螺旋管型二次流混合器的水力学特征及其混 合作用影响因素,同时优化其结构参数及操作条件。研究表明,各参数对该混合 器的G 值、GT 值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水流速率>曲率>螺距,对混合性 能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管长>水流速率>曲率>螺距。 3.根据微涡旋理论及旋流流场的特征,提出以扰流球作为微涡发生器的微涡 旋流絮凝技术,并优化其主要操作条件。 4.依据非线性絮凝动力学及传统竖流沉淀机理,提出悬浮污泥床竖流沉淀技 术,同时通过理论与实验系统研究其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优化。研究表 明,该竖流沉淀技术的性能优于传统竖流沉淀技术,是一种成本低廉、效率较高 的固液分离技术。 5.在上述各单元技术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二次流混合、微涡旋流絮 凝、悬浮污泥床竖流沉淀为核心的高效旋流絮凝集成反应装置,并进行了现场示 范试验研究,验证了该装置的高效处理效能。 |
学科主题 | 水处理工程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05-20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116]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忠国. 聚合氯化铝混凝特性及其集成混凝装置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