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叶片水分含量尺度推演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常存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10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陈曦 |
关键词 | 干旱区流域水循环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 |
学位专业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中文摘要 | 水是生态与环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区,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是维护绿洲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域内的用水问题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共赢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流域生态需水规划、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基于生态需水的水资源规划中,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量估算问题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研究植被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探讨适合干旱区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理论为依据,根据西北干旱区流域大多属于缺资料/无资料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以先进的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为核心,将遥感和GIS数据作为模型主要输入数据,创新性地建立了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的生态需水定额算法在尺度转化、重复计算、水分运移过程描述不清晰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以开都-孔雀河流域和塔里木河干流区域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为研究实例,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水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干旱区水循环的特点,研究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原理,探讨植被需水的基本特征,提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原则。(2)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对干旱区而言,地下水是流域内天然植被维持和延续生命活动的主要的、根本的来源,是天然植被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区域蒸散发的计算是天然植被生态需水计算的关键过程。(3)根据生态需水的基本内涵和干旱区水文循环的特点,对在无资料和缺资料地区内(PUB)构建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可能性。(4)通过对干旱区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过程的分析,认为干旱区天然植被水分的根本来源是山区降水,其独特的水文过程决定了区域内的植被分布格局,是影响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对区域水循环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才可以合理地计算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5)在对流域整体水循环过程充分剖析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对截留/蒸散发、融雪、降雨下渗流、坡面流/河道流、不饱和带土壤水、地下水及蓄水层与河道的水量交换等干旱区重要的生态水文过程的物理方程描述,进行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的计算与评估,是实现计算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点-面”尺度转换的一种有效方法。(6) |
公开日期 | 2011-11-22 |
页码 | 175页 |
分类号 | P208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056]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常存.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叶片水分含量尺度推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