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的干旱区GDP 公里格网化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黄莹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9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包安明 |
关键词 | GDP 绿洲 土地利用 距离衰减规律 城市边缘距离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the Gridded GDP Based on Oasis LandUse:A Case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Mountains |
学位专业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中文摘要 | 随着对全球变化过程的深化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变化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经济数据对于全球、洲际以及区域尺度上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然而传统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表示的社会经济数据和以自然单元为单位的环境数据在空间单元上的不匹配使得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干旱地区,县域范围内往往包括广袤的沙漠和戈壁,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绿洲之上,社会经济数据的传统表示方法无法真实反映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因此,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化,通过建立模型将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到栅格层次的空间上,模拟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过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新疆天山北坡为研究区,该区域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其中,山地和荒漠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类活动进行的难度较大,而中部的绿洲区域水土条件相对较好,再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天山北坡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的绿洲经济特色,县域范围内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对于干旱区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在分析干旱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分县控制、分产业建模的思路,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1 km 栅格GDP 空间化模型对统计型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分布仿真模拟。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确立的分县控制、分产业建模、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建模原则综合考虑了干旱区绿洲经济特征,避免了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地类上GDP 的再分配,保证了模拟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适性。(2)干旱区第一产业主要依赖于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等地类,其面积和土地质量等直接决定着一产产值的空间分布;第二产业的发展与道路密切相关,二者间本文由国家973 重点研究项目(2009CB4213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H12B03)和新疆主体功能区划项目联合支持。II 基于土地利用的干旱区GDP 公里格网化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为例的拟合关系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城镇规模越大,第三产业越发达,城镇内部三产产值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四周辐射递减的规律。(3)针对各产业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对第一产业产值采用面积权重的方法进行拟合;对于第二产业,建立基于道路的反距离加权模型;第三产业产值则以城镇规模为基础,建立距离衰减加幂指数模型,并引入边缘距离概念以表征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情况。(4)通过在分产业和分县两个尺度上对研究区GDP 空间分布模拟结果的精度检验,并与全国尺度GDP 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天山北坡GDP 的空间分布模拟精度较高,本研究采用的方案和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5)本研究所得的各产业产值及GDP 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与研究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干旱区串珠状经济发展特征,建成区内部以及建成区与周边乡镇的经济差异也得以较好地体现。文章所采用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土地利用、道路和城市规模对经济的影响,避免了GDP 在各地类内部平均化分布的情况,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社会经济数据与自然地理要素数据的有效结合做出了新的尝试,对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公开日期 | 2011-11-22 |
页码 | 80页 |
分类号 | P208 F061.5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110]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黄莹. 基于土地利用的干旱区GDP 公里格网化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