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流域人为开发活动的生态效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崔耀平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9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王让会 |
关键词 | 人为干扰 植被演变 生态结构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伊犁河流域 |
其他题名 | An Analysis on Ecological Effects of Artificial Exploitation in the Yili River Basin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中文摘要 | 伊犁河是流经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国际性河流。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首先用Koppen植被气候分类系统,结合DEM对伊犁河流域的气候区作以划分,并利用8km分辨率的NOAA-AVHRR 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该流域22年来(1982~2003年)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次,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利用2005年人为开发的社会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伊犁地区(中国新疆)人为开发因子与生态结构的关系;最后,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生态功能价值方面来分析伊犁地区生态效应的分异性和总体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1)植被总体空间分布是上、中、下游NDVI值依次减小,并且NDVI值有向中值发展的趋势,即原植被条件好的向较差的方向转变,原植被条件差的在向好的方向转变。(2)人为开发与生态结构关系密切。人为开发对生态结构的面积、密度、形状及斑块连通性、分解度等特征都有影响。其中影响伊犁地区生态结构的人为因子主要是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生产总值。(3)伊犁地区各县市的生态环境指数呈现西、北低而东、南高的分布。就2005年的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由差到好的县市依次是伊宁市、察布查尔县、霍城县、昭苏县、伊宁县、尼勒克县、特克斯县、巩留县和新源县。(4)伊犁地区总的生态价值位于较高阶段。伊犁地区较好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发育出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本底是使该区生态环境较好的自然背景因素,而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系统状态恶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 |
公开日期 | 2011-11-22 |
页码 | 59页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112]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崔耀平. 伊犁河流域人为开发活动的生态效应[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