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通道布局的路径分析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吴敬锐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10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杨兆萍 |
关键词 | 路经分析 遗传算法 栅格GIS 能源通道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on Path Analysis of Energy Corridor Layout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中文摘要 | 在保障海上能源通道的同时积极开拓陆路能源通道,是维护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开展能源通道布局研究,分析出科学合理的能源通道路径,对能源通道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基于遗传算法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能源通道路径分析模型,并以一段中俄能源通道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能源通道布局提供定量科学依据,为软科学的方法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研究了运输通道、遗传算法和GIS最优路径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模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分析能源空间格局、能源通道现状和能源通道布局,得出以下结论:能源通道的构成要素包括能源供应地、消费地、运输枢纽和运输线路;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是能源通道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能源通道布局影响因素给出量化方法,为模型数据处理提供基础。在理论分析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能源通道路径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遗传优化系统和GIS路经分析系统两部分。根据实际问题,首先在遗传优化系统中设定染色体、适应度函数和终止条件,确定最佳控制点。然后将控制点位置输入GIS路径分析系统,得到最优路径。以中俄能源通道中喀纳斯口岸至哈巴河段为例,选取地形地貌、地物、生态环境三个影响因素,分析最优控制点位置和最优路径走向。结果表明:最优控制点位于白哈巴村附近,最优路径的走向大部分与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山谷走向一致,基本符合实际地理条件。这表明模型的设计合理、可行。最后经多次运算最终确定遗传优化系统的参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公开日期 | 2011-11-22 |
页码 | 85页 |
分类号 | U116.2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1196]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敬锐. 能源通道布局的路径分析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